来源:建筑档案(ID:jzda001)

本文已获得授权

 论一个建筑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论一个建筑的诞生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经历从手绘时代到算法时代的经验转变。科技改变了建筑,建筑改变了城市,城市又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因此,我们希望重新回归对于建筑本体的关注,走进算法时代里建筑和城市的生长历程,在这个时代中探寻“一个建筑的诞生”。

纪录片《论一个建筑的诞生》由建筑档案携手惠普 Z 系列工作站联合发起,走进北沟村·瓦美术馆、大沙河文体中心、手工竹艺长廊·印象刘三姐、The Playscape 儿童成长中心、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五个建筑背后的故事,通过“乡村复兴:角色与意识” 、“结构艺术:技术与运算”、 “实体城市:媒介与关系”、 “身体体验:群像与动能” 、“地域文化:延续与生产”5个章节,记录五个不同类型和维度的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赋能,联动“建筑圈层”与“设计场景”,探讨五位建筑师在建筑的诞生过程之中“观念”与“思想”对当代生活的衍变与驱动……

00:50

乡村复兴:角色与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的诞生

是一种因果

诞生,是一种因果,因为“果”而有“因”,并而非仅仅是一个私人的目标。有了果之后,继而给予的一些意义之后,才叫做“建筑的诞生”。

现代社会建筑诞生的频率比之前要高得多,但“意味”却弱了很多,其出现方式导致了意义的缺乏,诞生的意义变小了,诞生的内涵也模糊了......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流里,建筑的诞生在倒退。

北沟村·瓦美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沟村·瓦美术馆

建筑的诞生,应该是更隆重一点的。在生活方式里,一代代人在建筑的诞生的诸多变化里,从被动接受到随和共处,不同的视野,致使前因和后果所处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我们这一代建筑师,或许仅仅是一种“建筑诞生的过渡”,也不需要定义什么……社会,就是经历一种过程经验,参与和协助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回看,也正在促生“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是什么?

决定了建筑要成为什么?

建筑好像是音乐的谱子,或者电影的脚本,像是对记忆的翻找,并无相对固定的形态,而我们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回应。建筑师应当把这种回应当做一种未来的基础去创造”,这是十年前我刚去德国时,对于我所认为的建筑的回答,至今我都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沟村·瓦美术馆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是一种流动的抽象的形态,没有形状。建筑也不会是一种“皮囊”和“形状”,或者作为建筑师可以碰触的细节,因此材料的处理,以及在各个场所的处理手法和工具,都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建筑,不是宣言。让它停留在那个瞬间,这个瞬间,更像是当你理解了那个瞬间带来了什么,它是一种无形的牵引,或者脑海里的思考过程,是任务书被时间拉长了的一种无限延伸的信息段落,或者,就是一种自然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一种“叠加主观”

与“蓄意呈现的客观”

建筑,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文化性的运动和变迁,使得一些东西在建筑中疯狂生长。建筑的诞生,是建筑师用个人及社会的“叠加主观”勾勒了一种“蓄意呈现的客观”,来进行建筑范畴的探讨。在建筑师的主观之后,会产生一个“客观实体”。建筑存在在那一瞬间,所有人都会因为建筑这个客观实体的存在,与之建立一种主观层面的关系,进而扰动这个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情感衍变”。反而言之,当一个建筑能够产生这些主观联系、沟通、探讨时,它才是真正存在的。

于我而言,建筑更像是一种“各种关系处理的结果”。任务书能够给出的只是一个假设总结性信息,建筑师则负责把这个假设性信息铺进发生场里,针对每个个体而言,甚至无法“沟通”。再过5-10年,在我所设计的建筑中会发生什么?即便是“败落”,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曾经也在其中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沟村·瓦美术馆©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在乡村盖房子,关乎乡村

更是关乎生活在乡村里的人

在城市做项目,拥有一个既定目标之后,依靠的不是建筑师的理解和融入,更多是在各种标准的批判和评定之下,在符合业主诉求的要求之下,让这个建筑顺利落地。而在乡村做项目,自由度相当大,因此很多看似不可控的结果是被允许发生在这里的。这点对有些建筑师而言是有利的。建筑最初的定义来自建筑师,因此对于在乡村实践的建筑师来说,帮助这片土地去理解和设想它要成为什么,以及如何给建筑设定的标准,这是在乡村盖房子最大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找其中的限度,是我在北沟村中所有建筑的目的。我希望寻找乡村和城市里不同生活状态、不同的认知范围、不同的理解方法的互相融合和妥协。我们的目的不是关乎乡村里的建筑的,而是关乎乡村里的人的。因此整个的建设过程当中,空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关系,是被我们讨论得最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沟村·瓦厂

在冲突中“重构”

构建一种“阅读乡村”的方式

我在北沟村做的这些小建筑,从诞生起就是“在冲突中”存在的。从瓦美术馆、三卅酒店到琉璃瓦厂酒店之间,形成了一种从混乱到规整的情绪递进,进而促成这个村子中的一种连续性的生活状态以及整体精神氛围。它借由发展整个村子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材料所带来的谦和的自信,重新构成了一种阅读乡村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美术馆,用鲜明的色彩的和来到北沟村的人进行着对话和身体互动,它的色彩不仅是呈现在立面上的,更是呈现在情绪上的——这也展现了它鲜明的态度,以及一种开放的、公正的对话姿态——在阳光的照耀下,表皮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它用文化、材料和颜色,大声述说着中国成千上万像北沟村一样的传统村落在冲突中生存的现状,而其中所有的材料都来自于本土文明的呈现,而没有任何现代建筑语法存在的痕迹。

北沟村·瓦美术馆©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沟村·瓦美术馆©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一定程度上,我们在北沟村所尝试解答的是关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是关于人、乡村和城市关系的问题,而不是特别具象的建筑形态的问题,或者一些很空泛的“主义”。它们不仅仅一些亮丽的“壳子”,其中的空间及展示内容,还是一种勇敢,甚至激进的碰撞,一种固定思维与先锋意识的交流的平台,它们记录了过去的脉络,描述了现在的试探,却又引申到了未知的领域。北沟村的“环境革命”,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43

结构艺术:技术与运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的诞生

是一个孕育的过程

建筑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着力点会有不同,但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钢筋混凝土也好,木构也好,社会整体进步之后的美学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建筑的诞生,是一个孕育的过程,一面面向物质,一面面向精神。

其指向“需求”“功能”“美学”三个要素:建筑诞生于人的需求,其本质是一种功能结构,而其诞生后又具备了独立的美学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为,当方案确定那一刻,就是一个建筑诞生的时刻。而建筑的生命不止于诞生的时刻。一个好的建筑,能够随着时间在环境中生长。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通常我是从一个建筑诞生的时刻开始陪伴它成长,我也一直在尝试着更多地参与一个建筑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构

同构一种建筑的社会性

建筑与结构的设计处于同一个建筑时期,国内大范围之内还是要生产,但又有一部分人,也在做一些“神奇的创造”,也有一些在城市或者乡村做一些边边角角,我们尽量把小范围的给增加,把生产的量给少一些,在“创造的少”与“生产的多”之间,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平衡。我们会逐渐会扩大那种“创造的少”的那一部分群体,当国内一群小事务所发展起来的时候,这时候国内极有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高精尖”的技术研究成果。我们也将跨越从模仿到创造的本质性的改变,这个过程不会很短,但我们会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工竹艺长廊·印象刘三姐©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人表达出来的东西永远不是你自己,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或许永远不会允许你表达你自己,似乎结构就是这样,藏在背后。习惯让我更愿意有效表达,但我也并没有强烈的边界感,像是一种“主观的投机”,“规则”包裹着“不规则”的那一部分,我也不太容易纠结。

结构,只是建筑的诞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后期也不太容易被拿出来指指点点,专业之外的人会觉得房子很好,我也会很满足。同时,结构,是我与社会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我也遇到了很多喜欢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工竹艺长廊·印象刘三姐©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作为主动连接体的结构

行,而不露

尊重建筑师的故事与叙事方式

建筑的骨架,就是结构。结构,是“隐性”的建筑,它是建筑的支撑,但并不直接显露。建筑诞生于人的需求表达,而一旦诞生,建筑便开始具备独立的表达能力。手工竹艺长廊项目的起点,就是为了避免前来观看“印象·刘三姐”的观众淋雨,只不过这个功能在大众认知里的不太强烈而已。

我所认为的结构,是作为建筑师强有力的专业配合的,能够在一个或者多个建筑中完善他的建筑设计语言体系。对我而言,结构更多时候是要做到一种“行,而不露”,首先要尊重建筑师的故事与叙事方式,无论在专业或是非专业人士的眼中,都觉得这个建筑很好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构,本身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连接体,它不只是物理性的,也是社会性的。结构作为一种我与社会的交流方式,它不仅限于作为工作的介质,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介质,因为专业,能让我获得更“通透”地交流,尤其是回国之后,我因此遇到了更多互相赏识的同行或者合作对象。

建筑师要有一种对于未来的观察,而结构工程师则要追求“成立”和“合理”。作为结构工程师,我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倒叙的。手工竹艺长廊项目的结构体系其实非常清晰,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是它用计算机技术践行了一种当代工匠精神。一种不强烈的编造,藏起来的“叙事结构”与“指令”,目前在我心中它已经超越了一个项目,而更接近于我“小范围试验”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46

实体城市:媒介与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的诞生

是一种合力

屈米曾说:建筑不是关于形式的知识,而是知识的一种形式。我认为这句话是说 “建筑学的本质是以建筑视角去看世界”。

建筑,是一种知识的实践。这种知识的核心在于对于“人如何存在于世间?”的理解。建筑物已伴随人类上万年了,但由于早期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认知,我们现在的建筑学作为学科诞生于文艺复兴,历史仅有几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是一个宽广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人与建筑的关系也呈现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现代社会对建筑有一种高度依赖,但这种密切关系或许不会持续存在。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全新的建筑形态或许会诞生。

一个建筑的诞生,仍然带有“建筑物中心主义”,我反对建筑物中心主义,我觉得建筑物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结果,甚至只是痕迹。

一个建筑的诞生,是一个可追溯的事件,是时间中展开的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物理实体的建筑物本身。

一个建筑的诞生,是一种社会关系交错、博弈的结果,其中可以看到一张社会权力的地图。我所关心的更多是这些社会关系运作中的积极因素和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建筑师在改善社会权力分布中的可作为之处。或许,建筑就是一种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子嘛,多盖一个或者少盖一个

并没有那么重要

建筑师,都会有一种对于建筑物的迷恋,强烈的自证的欲望甚至会带来“人性的扭曲”。一个“伟大的建筑”的诞生似乎是最好的自证但在这种闭环里,备受关注的是物,不是人,是结果,而非过程,大家似乎都在为一个所谓的“伟大的建筑”而努力,这是畸形的。

建筑生产的过程是漫长的。在一个建筑的诞生中,我们探讨的中心是“人性”,这实际上是一个混合着抢夺公共利益、公共资源与捍卫、追求普世价值的复杂过程。我希望建筑师尽可能真正公平地考虑公众的利益。有些伟大的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建成,但并不影响它的伟大。在建筑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中,也不乏特拉尼的但丁纪念堂、布雷的牛顿纪念堂之类的未建成建筑,房子嘛,多盖一个,少盖一个,并没有那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沙河文体中心

当下,

城市,已经到达了一个应该反思的时刻

福柯曾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全景监狱(Panopticon)”的概念,全称为“中央监控式的全景监狱”,其源自于英国哲学家边沁“圆形监狱”的隐喻,精准投射了现代文明的权力关系与现代人类的困境。圆形监狱描述了一种环形建筑空间,每个囚犯都分别被囚禁在不同的牢房中,建筑中央有一座瞭望塔,在幽暗的瞭望塔里,监视者的视线能够到达每一间牢房,而被阳光照亮的囚室中的囚犯却无法看到暗处的监视者。在全景监狱中,建筑对于囚徒是不透明的,但对权力而言却是透明的,观看成为一种权力,外部的规则逐渐演化为囚徒的自我约束。

“自西方而来的现代城市,就是一个圆形监狱。”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摄像头无所不知,“全景监狱”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得到应验,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现代城市的监管相当精致且冷漠,城市对集体充满热情,而对个体抱有极大的冷漠,个体要服从于集体,我们的城市在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沙河文体中心效果图

我们城市所发展的文化,是一种空洞的、歌颂式的文化,是粉饰太平的文化。我们的城市并不鼓励人的理性与思辨,当然也不鼓励人的自由。为了经济和发展,当下中国的城市大都沦为了高效管控的财富生产的机器,城市是为了一个抽象的空洞的目标而努力的,并不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努力的。

在我们的城市里,人是属于城市的,而非城市属于人。人,是城市的资产和工具,而不是城市的主人,在集体的利益面前,人没有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人是被动的,是被管理,被榨取,城市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贪婪的城市希望每个人能成为机器上的零件,成为它的生产力。当下,城市到了一个反思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杂,造就了城市的平等和丰富度

这是一座城市健康的象征

有些城市看上去甚至称得上是破败的,但你会觉得这个城市有人味,其中的所有人都会思考应当如何去生活,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那里,生活,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只是稳定的工作和沉重的房贷,城市,可以有相对低的生活成本。现在我们的城市对不成功人的包容度是很低的。城市的包容度,在于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声音的态度,并使其能够获得生存和表达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时,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办公室,早年在深圳,喜欢去城中村。因为城中村一天24小时都在运转,住在城中村时,无论我多晚下班,随时都有吃的,所以在这里反而拥有更多可以选择的生活。

在城中村中,社会等级是比较模糊的,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可能具备平常难以兼容的社会身份,这种混杂造就了城市的平等和丰富度,我认为这是一座城市健康的象征。除此之外,我喜欢那些城市里的“错位空间”,这种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其中蕴含着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城中村已经被一些知识精英抢去了阐释权,成为展示他们趣味和浪漫的布景。我们也看到像南头古城这样的地方逐渐被资本和一群建筑师打扮成了网红,他们用设计和改造掠夺着这个底层民众的栖息地,文化反而成为他们的遮羞布。政府正把这里当成深圳的名片,亮出深圳相对“斯文”的吃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抛却“自我”的幻觉

追寻更为“自由”与“平等”的建筑

对我而言,所有的建筑都值得思考。现在的住宅太无聊,住宅的无聊就是生活的无聊,这种无聊体现了中国人生活欲望和愿景的匮乏感,我们通过住宅看到中国人“被格式化了的欲望”。其中所表达出的,既谈不上我所推崇的“平等”,更不要说是无迹可寻的“自由”。

平等,是关于城市如何尽可能照顾到所有人——我们的城市拒绝胜过接纳,空间分级以致于对社会底层缺乏关照。自由,则关乎我们是否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是否为大家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是否在管理之外给出自治的空间,让建筑更具有“草根化”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对于建筑师而言,应当尽量克服在设计中出现“我”,“我”不过是社会体系构建出来的一种幻觉而已,建筑师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有责任和能力去实践的主体,但是“我”这个意识会限制我们的责任和能力。在设计里面,建筑师有两层努力的方向。一方面,建筑师需要具备对美学的关照,建筑除了媒介作用,还能够提升我们文明的质量,这里就要有一定的美学的追求,但我不认为美是其中主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筑师希望建筑物对社会有积极因素,有对人的生活的关照,理想中是设计一种相对积极合理公正的社会立场。但我不认同当下建筑里既有的一套“权力关系”。

建筑所能施加于人的,是通过建筑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场”,扰动一种既定的社会关系。建筑师,也只是个“搅屎棍”,可以使人更亲近、更平等,也可以使人更疏远、更有等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是规模大的公共建筑往往在平等和自由的维度上贡献越少,我自己设计的大沙河文体中心,几乎要变成我最质疑的“问题中心”了。这座建筑的高容积率让它的内部功能几乎填满了整个场地,对于这样的庞然大物,我们能让它对人人是“平等”开放的吗?这里面还有“自由”吗?作为建筑师我既然不能在它周围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就只能将这个庞大体积的表面变成公共空间,我把这座建筑看作是人造的山,外立面起伏的波浪其实是人们可以攀登的崎岖山路,隆起的巨大屋顶就是山的脊背,精力旺盛的人可以征服这座山,骄傲地眺望城市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09

身体体验:群像与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的诞生

是一场难产

建筑,是一种复合功能性和高度精神性的事件。建筑的出发点,是人的功能需求以及一些隐秘的人类共同情感,因此建筑不能单单看做是一种不断迭代的产品,也不能仅仅追求形式上的震撼和动人,而应该将一些敏感细腻的生活体验注入其中,并通过空间传递给人。因此,建筑又可以看做是一种物质化的情感。

建筑是人的建筑,从达成设计的初步意向到建筑的落成和使用,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和人进行的互动。建筑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通过空间设计触发人们的感官体验所创造的难忘的互动体验,使得建筑成为一个以人为主的“场所”,而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由时空中一个个渐进的连续的点组成的线,因为连贯,不同点之间会有所关联和取舍。在某个或者某几个点上非常棒的建筑,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建筑。一个好的建筑,是民主的、匿名的,它无关时间和出处,一定是以人的真实体验为先的。

一个「建筑的诞生」,是一次伴随的难产,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批判的过程。一个建筑的诞生,带有建筑师的强烈的意志。建筑师是问题解决者、方案提供者、内容创作者、项目主导者、关系协调者,也是使用者……但建筑师的首要身份还是提供解决方案的实践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对于使用者的理解,并且运用自身的技术以及对于人文、艺术的诠释。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始终是在场的。

同时,建筑也是不断在生长着的,它在一次次与人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无限延长着生命,也在一次次交互中,把它其中杂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传递给更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不断圆满着自己的生命。

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

感性是最真诚的理性

用“感性”的方式

参与“理性”的建筑实践

建筑,是直白而婉转的。直白在于结构、形态,婉转在于其中所能够传递出的能够穿越时间的细腻情感。

建筑没有语言,但也能够通过“建筑的方式”表达。我是一个感受型的人,我非常尊重触觉的过程,以及在每一次实地踏勘时,在和场地触碰中捕捉到的微妙感受。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文化中所共通的“语言”,它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而那些真正的触动我的,才有可能真正触动他人,从而成就一个建筑的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田方方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会作为建筑场景的亲历者和使用者,完全代入自己。比如在查看平面图时,我会始终将入口方向保持在自己的视角,而非和原有坐标系统保持一致。

一个建筑,生来就是需要接受审视的。而一个建筑师在创作时,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这种状态和艺术家的状态类似。而感性是最真诚的理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感性和理性,二者殊途同归。建筑不是完全个人的,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因此我认为在实践之中,能和合作伙伴保持一种建立在高度的信任、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互补性和批判性审视,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此,另一种声音的加入,反而能够帮助我们的建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习惯接受审视,并且在批判中茁壮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田方方

“匿名”的建筑

生来就是为了摆脱一切惯性

当代,建筑在被社会塑造,建筑师也面临着价值缺失。在这个被塑造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来自建筑师内心笃定的信念作为价值支撑。社会有需要遵守的大的规则,但在这种大的规则之下,我们依然尊重自己的规则。未觉建筑的英文缩写waa (we architech anonymous) 强调团队的“匿名性”,其旨在表达一种摆脱风格、符号、定位、标签等“惯性”的束缚进行创作的愿望,我们希望能够激发使用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这和当代艺术的作用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建筑与艺术不兼容的部分在于,建筑师不能在作品中实现“完全的自我”,艺术家也难以在作品中实现长期的、大范围的身体和情感互动性。但感受是先于一切的,因此我相信,能够让绝大多数人都感到舒适的,一定是美的,也是具有艺术性的。建筑的艺术性,是建筑的一种本质性的内涵,而非表征,其核心就在于建筑师内在独立思考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ack Young (杨杰克)/ waa未觉建筑合伙人

身份的转换,欲求的解构

是十年时光的打磨抛光

感性和理性的拉扯和叙事性线索的建筑实践探索,能够将一个建筑师内心对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关照,全都写进建筑里。而人的状态的转换,也全部都真实地体现在建筑之中:银川当代美术馆,具有一种强烈的硬质感,以及一种平行于时间的抽离感;儿童成长中心,则呈现出一种更为通达、圆融的连接感;而老鹰画室,似乎是在两个项目之间,一种集体主义的、刚柔并济的过渡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余年间,我们不断在批判中创作。我们这十几年的作品,无论大小,或是建成与否,到现在,看起来都不会让自己觉得太“尴尬”。

十余年间,身份的转换,欲求的解构,时间给予我的最宝贵的一课,就是让我逐渐放下了在项目中的很多执着。但我的初衷和方向依然是非常坚定的,只不过我似乎能够接受以更加迂回的方式逐渐接近目标了,也算作为建筑师的一种成长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35

地域文化:延续与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的诞生

是“开门”的瞬间

建筑,是一个生命体,是兼具社会维度和学术维度的实践,源于社会的诉求和建筑师的思考。建筑首先是一个物质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集合与再生产,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建筑也是一种知识建构,涉及到文化、创意等智识层面的工作。

建筑设计像一个黑箱,公众先看到结果,好奇心趋使透过结果去解读过程。其实建筑一旦建成,建筑师已然退场,之后便是作品与公众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本身也会是一种再生产,就像当代艺术一样。因此建筑师并不需要给出一个过于强势的解释,因为相比于传播个人观点,建筑和社会的对话会更加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的诞生,是一个全新生命体的诞生。早产、难产、畸形、健康……诞生的状态,在建筑诞生的那一刻已然决定。建筑诞生之前,是孕期。如果说小项目可以是个人想法的孕育;而超大型项目则是由社会共同孕育的,它是社会各方最大程度都认同的公约数,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等的制约。建筑诞生之后,是养育的过程。在这个庞杂艰辛的建造阶段,建筑师的角色如同监护人,为建筑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建筑的诞生,是理性和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理性把建筑师引导到门前,感性则帮助建筑师打开这扇门。门打开的瞬间,就是一个建筑诞生的起点。灵感像是精卵的结合,一方是场所、气候、诉求、限制……;另一方是建筑师的个人的特质、经历、情感……,合成一个全新的起点。就像宇宙爆炸的奇点,其后万物与秩序都自此而生。从诞生到落成的过程,是一个建筑的生长周期。这个周期既体现了建筑技术体系的作用,也是社会治理水平的直接反映。因此,建筑的生命关乎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

建筑的诞生也可以表述为两个过程:第一次诞生是艺术层面的诞生,源自建筑师个体的头脑,是一种智识领域的诞生;第二次诞生是社会层面的诞生,汇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集中生产,落成物质层面的建筑,然后呈现给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漂亮“工艺品”泛滥的时代

需要贴近生命本质的“艺术”

建筑是一种生命的想象,也是一种文化的生产。建筑师需要在历史时间和地域空间中寻找一种独特性,需要一种自我生活的经历与沉淀,需要个体视角的观察和发现。当与一个地方的历史与现实真切地发生联结的时候,对这片土地的感知和认识就会愈加准确和深刻;相反的,这片地域也会重新定义和塑造建筑师的自我。短暂的功能都会过时、会随时间不断地变化,只有建筑自身拥有的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才是持久的生命力。

在此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能找到一种归属感,能够深入理解每个项目的不同之处,并且在设计上呈现出来。这也有利于推动一种自我身份的塑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好的建筑,一定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建筑。其中包含了形式魅力,及其背后的社会公正、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这样的建筑生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命。否则当我们在讨论建筑的诞生时,讨论的其实是建筑的死亡。

现在的建筑越来越像,所有的基因趋同,设计也越来越乏味。建筑很多时候不是诞生,而是克隆与复制,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在资本与消费无所不在的后工业时代,谈建筑的诞生一定不是复制,而是一种脱离既有生产机制的鲜活生命的出现。诞生一定由特殊的基因所孕育。现在我们拥有太多漂亮的“工艺品”,但具有真正生命力的“艺术”却寥寥。我们必须追问:建筑是否可以超越空洞的光鲜外壳,而更加贴近生命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离于强势文化之外

西南地域城市的独特性得以生长

乡土记忆,通常简化为一种被符号化和静止化的历史文本。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变迁,导致了一种普遍性的“身份焦虑”,在全球与地方的二元语境下,我们亟需一种新的“乡土记忆”。

地域性是一种创造过程,而非一种既定结果。在传统、当代和未来的交织中,形成了一种平行时间,其中可以找到复杂的对立与共存,蕴藏着很多新的契机。我们应当正视中国乡土中正在发生的变迁,抛弃符号化的陈词滥调,转而寻找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着的鲜活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生命科学的研究,生物的内在基因与外在形态会企图找寻一个最优解。从现代主义开始,人类似乎推崇这种“最优解答”的存在。而这种生物意义上的最优解,也正是对生命多样性的压制,就生态稳定性而言,也是脆弱与失衡的。

西南地域,对中国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凡的地方。它带着及其丰富的历史和地理信息,还有我们未知的或者正在消失的文化残留,以及一种不被现代性所规训的野性。它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而并非在现代基因工程的产物。

西南地域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独有的文化基因库。从高原雪山到丘陵、平原和盆地,西南丰富的地理形态,以及农牧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交织;这种极为丰富的基因,是西南地域最为独特的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刘家琨先生的说法,西南和国际一线刚好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靠得太近,难免会被强势文化所压制,自己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也很难长出来。

我们应该寻找一种不可替代性,媒体上光鲜漂亮的建筑物已然越来越多,但这不能带来任何新的东西……真正的创新太难了,我们需要从单调的基因组里脱离出来,发现更广谱的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以最优资源进行整合

创造有生命的建筑体

对于项目设计而言,很多时候建筑师没有太多自由可言,建筑师的角色可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的一支笔。建筑师工作通常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随波逐流”,把业主已有的想法描绘出来;第二种状态是“自主冲浪”,尽管不能逆浪而行,但可以借助“现实的浪潮”,做出建筑师的最优表演。

建筑师的工作会被放在不同的框架里进行观察,因此建筑师关注的层面会非常综合,不能带有盲区与偏见,需要考虑社会的公正性。比如,一个好的空间,是需要对公众开放的。再比如,在一个不发达地区做学校,更多需要考虑“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还有些项目中,更多需要考虑“环境的友好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最后是需要具备艺术的表达力。设计最有的价值的是能把以上四个方面以最优资源进行整合。在这个时候,我认为设计真正完成了一种创造,与社会产生强有力的衔接,诞生为一个具有生命的建筑实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的诞生

出品方

建筑档案

联合出品方

中国惠普

站酷ZCOOL

讲述者

刘涵晓丨冯果川

陆洋丨张迪丨刘艺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建筑档案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