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深化,但是改革是不是都会赢得广泛的赞同,这就不一定了。因为改革始终是一个宏观的东西,而如果只是微观的协调,就有可能带来很多的争论。尽管是真理愈辩愈明,但是本身就隐藏着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把它考虑在内,以避免带来不应该的争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教育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帮学生提升科学素质,试点建设科技高中。

文件中明确: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

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文件中的表述,我们知道,科学又要走进学生的课程当中。尽管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等也都属于科学,但是这里却明确这是跨学科学习,和这些独立的课程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这就势必要挤压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又是一次折磨呢?

而与此同时,又要安排一个科技副校长,至少一名科技辅导员,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编制,还要强化高素质人才的落实,对于学校也是一个挑战。

这尽管对学生没有多少影响,但是那些本来师资力量就不怎么样的学校的学生就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本身师资都不能得到保障,又如何来保证这些教师的落实到位呢?这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这次教育部政策的出台,网友们也是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干脆小学生也必须去学会发射研究原子弹火箭算了吧!减负减负家长钱包越来越负,学生书包越来越富!谢谢您嘞!”

“好的教育应该是找出某方面擅长,其他方面差不多的学生,不要再停留在总分高就是好学生的观念上,才有利于人才的发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教育内容政治路线正确,尊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由学校自己规定,应当各有侧重和方向。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培养出学习好的学生。”

这个家长的看法,笔者认为是恰如其分的。从历史以来,能够成为全才的有几个人,而现在,什么东西都往学校里灌,仿佛学生就像垃圾桶一样,我们就只管往里放,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根本就不管。这样的教育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许多偏才怪才都能顺利地进入大学读书,钱钟书、吴晗、陈景润等人不都是学习偏科严重的学生吗?清华和北大不都展开怀抱迎接了他们?而现在呢,这样的人才还有机会吗?什么是全科型人才,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才吗?多看一点现实,多研究些问题,不要坐在家里穷想胡编,比什么都好。

不说别的,就是减负的问题,政策文件一大堆,有几项落实了。领导们就只管看学校的材料,给学校打优秀,有几位专家学者走到学生和家长中去看一看,问一问了呢?做一些实际的事,比什么都好,不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不是儿戏,没有一点文化知识积累想去研发科学技术那是一种妄想症,尤其是在当今智能时代加快人才培养除学校更精细教书育人多让学生与实践实验相结合,难题是现代的老师一题教育都头疼不知为啥,也许贪腐轮不上他们而不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品格,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孩子,让孩子们有强壮的体魄,为他们解决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就业环境,其他真的都不太重要。”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品格,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兴趣爱好,而这样的穷折腾,把什么都拉进课堂上,这样的做法意义到底在哪里呢?除了能装点一下门面,价值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爱的读者,对于教育部把科学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中,被网友们吐槽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蝴蝶花雨话教育,专注教育时事和最新教育动态,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我:蝴蝶花雨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