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全球最大、最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出发,启程驶往美国纽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士银行公司(Swiss Bank Corporation) 当时刚刚收购了在美国纽约的一个业务。公司的两位高层——时任董事会主席的Alphons Simonius-Blumer和后来担任董事会主席的Max Staehelin——正乘坐“泰坦尼克号”前往纽约的新公司。

4天后的4月14日,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这艘在漆黑冰冷的大西洋上极速航行的巨轮,不幸与冰山相撞。

尽管当时船员们都在告诉乘客轮船很安全,但瑞士银行的这两位高层在甲板上还是警觉地发现了船长恐慌的表情,意识到情况很严重,随后及时登上了救生艇撤离。经过在海上几个小时的划行和漂泊,被闻讯赶来的"卡帕西亚号"发现并援救。但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泰坦尼克号”已经断裂成两截,并永远沉入了大西洋底。

Max Staehelin后来在笔记中写道:“没有人真的相信‘泰坦尼克号’会沉没,即使它在撞上冰山后向一边倾斜。它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

此后,110多年过去

2023年3月19日,在瑞士政府的授意和支持下,瑞银集团(UBS Group)同意以30亿瑞士法郎的价格收购瑞信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挽救瑞信这艘即将沉没的银行业“泰坦尼克号”。

“一个有167年历史的金融机构消亡,标志着全球银行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新时代。”英国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评论道。

瑞信:现代瑞士起飞的象征

19世纪中叶,瑞士的基础设施还非常简陋,特别是铁路,远远落后于欧洲周边的英国、德国和法国。于是,为了推动瑞士铁路建设的需要,瑞士信贷的前身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6年7月,瑞士著名的政治家和商界领袖阿尔弗雷德·埃舍尔(Alfred Escher)创立了一家名为Schweizerische Kreditanstalt的金融机构(简称SKA),目的是为了铁路建设提供资金。由于埃舍尔对现代瑞士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瑞士的奠基人。

很多年后,SKA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CS Holding成立,并于1989年成为SKA Group的母公司。1988年,CS Holding收购了美国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的44.5%的股份,成立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 First Boston)。1990年,CS Holding取得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多数股权。集团随后在1990年收购了瑞士私人银行Bank Leu,又于1993年收购了瑞士第四大银行瑞士人民银行(Swiss Volksban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CS Holding更名为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正式运营。2006年,在集团诞生150周年之际,瑞信集团推出了全新的LOGO,这也象征银行转型成为业务遍全球的综合金融服务公司。

瑞银:全球最大财富管理机构

瑞银集团的前身,是两家总部分别位于瑞士巴塞尔和苏黎世的银行巨头。

1862年,温特图尔银行(Bank in Winterthur)成立。1863年,托根贝格银行(Toggenburger Bank)成立。1912年,两家银行合并为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

1872年,Basler Bankverein成立。1896年,Basler Bankverein与Zurcher Bankverein合并,一年后又与Basler Depositen-Bank合并成立Swiss Bank Corporation(简称SB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中幸存的两位SBC银行高层:Alphons Simonius-Blumer和Max Staehelin

1998年,总部位于巴塞尔的SBC与总部位于苏黎世的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合并为瑞银集团(UBS Group)。

瑞银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私人银行。该集团是全球最大,也是唯一真正的全球性财富管理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瑞银集团官网介绍, 集团的财富管理业务为世界各地的富有家庭和个人提供全面咨询、解决方案和服务。集团的资产管理业务为包括个人、第三方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等各类型客户提供横跨主要传统和另类资产类别的投资服务。集团的投资银行为企业、机构及财富管理的客户提供专家建议、创新解决方案,顶尖的执行能力和全面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途径。

瑞银在2008年曾寻求瑞士政府救助,以弥补有毒证券的损失,但后来浴火重生的瑞银成为欧洲最稳定、最赚钱的银行之一,而瑞信则在各种丑闻和财务损失中步履蹒跚。

瑞信早已风雨飘摇

瑞信集团是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历过冲击的众多大型银行都在强化自身风险管控,而安然度过危机的瑞信则加码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敞口也随之扩大。

在最近的这些年中,瑞信受到一系列丑闻困扰,包括家族办公室Archegos爆仓、Greensill破产、泄密事件等,令该行名声受损,并拖累业绩,股价持续下跌,瑞信的CEO、董事长等高层也先后黯然离职。

在经历多个季度的亏损后,瑞信发布战略计划。将把其证券化产品集团的大部分业务出售给由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牵头的投资者集团,并打算通过发行新股筹集不超过40亿瑞士法郎,以及到2025年底将裁员9000人等。

随着投资者和客户对瑞信的信任度显著下滑,客户资金持续出逃,仅2022年四季度客户流出额已超过1100亿瑞士法郎。

2022年底,沙特国家银行(Saudi National Bank)买入瑞信9.9%的股份,成为其的最大股东。瑞信还正在计划实施一项复杂的转型计划,将剥离其最强大的投行业务,并专注于关键的财富管理部门。

“最后一根稻草”

瑞信的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事实:该行每年面临数以十亿瑞士法郎的亏损。为了堵住这个漏洞,要么需要找到办法来继续筹集资金,要么需要缩减自身规模。2022年,瑞信曾试图为一项使其剥离投行业务的计划争取时间。但随着美国银行业信任危机蔓延,时间不够了。

3月13日,瑞信突然宣布,在2022和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发现了“重大缺陷”。并表示,在这两年里,“集团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不有效”。

好巧不巧的是,美国的银行系统已经开始不断“暴雷”。在经历了包括融资失败以及科技初创企业纷纷撤走资金等一系列事件的动荡一周之后,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成为美国十多年来规模最大的倒闭银行。尽管硅谷银行是一家规模相对中等的银行,但它唤醒了投资者和储户对其他机构潜在风险的担忧。瑞信的危机也成为是硅谷银行倒闭的最新后果。

3月15日,瑞信的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表示,排除继续投资瑞信的可能性。这也成为压垮瑞信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天,瑞士股市开盘后不久,瑞信股价下跌至2瑞郎,最低跌至1.557瑞郎,较开盘价格下跌30.49%。最终收盘价格为1.697瑞郎,这已经是该股连续三天下跌。

随着瑞信股价连创新低,瑞信遭遇大出血般的提款,每天存款流失高达100亿瑞士法郎。瑞士的外交官们紧张不安地相互询问,是否应该将存款从瑞信转移出去。法兴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多家欧洲大型银行开始限制开展与瑞信相关的新交易。

救赎

尽管瑞士央行3月16日同意向瑞信提供500亿瑞士法郎的贷款以增强其流动性,但市场对瑞信的信心仍然不足。这时,瑞士政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瑞银来收购瑞信,尽管两家银行都不情愿。

瑞士政府部门面临着在当地时间19日晚,也就是在20日亚洲股市开盘前达成协议的压力。他们必须谨慎行事,需要让两家银行的董事会同意这笔交易,并避免另一种可能的选项,即监管机构主导下的瑞信破产。若瑞信破产,对金融体系来说可能是一个更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瑞信不仅仅是一家瑞士公司。它是瑞士身份的一部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瑞士政府曾誓言不再动用公共资金来拯救一家银行,然而现在,为了促成这桩交易,瑞士政府匆忙动用了紧急状态法。

终于,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集团(UBS Group)于当地时间3月19日宣布收购陷入危机的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总对价30亿瑞士法郎。瑞士政府、央行及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对此表示支持,瑞士央行将提供1000亿瑞士法郎的流动性支持。同时,瑞士政府为瑞银接管的资产的潜在损失提供90亿瑞郎的担保。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表示,价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债券将被完全减记,以确保私人投资者帮助分担损失。

鉴于全球银行体系信心下滑带来的危险后果,瑞士监管机构推动达成了这项多年来最大的一笔银行业交易。这笔由瑞士政府在几天时间里匆忙促成的交易,也标志着瑞信这家拥有167年历史,曾是瑞士骄傲象征的金融机构令人震惊地倒下。瑞银收购瑞信,也成为迄今为止为遏制一周内席卷全球的金融恐慌而出现的“最戏剧性一幕”。

“巨擎”还是“怪物”

瑞信的崩塌让投资者自2008年以来首次得以目睹一家大型跨国银行出现危机会引发怎样的混乱局面。这笔交易涉及瑞士金融业两大支柱,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跨国银行之间达成的首宗巨型合并交易。

该交易将在瑞士国内缔造出一个银行巨擘,以及一个跨国财富管理巨头。瑞银和瑞信都为超级富豪提供服务。并购瑞信后,瑞银管理下的投资资产将达到5万亿美元左右,超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经营财富管理业务的美国同类银行,在投资方面与贝莱德(BlackRock)和领航先锋集团(The Vanguard Group)这两大资管巨头并驾齐驱。瑞银将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获得梦寐以求的财富管理客户。

为达成合并,瑞士政府承诺提供高达1090亿瑞士法郎的资金,瑞士央行还提供了1000亿瑞士法郎的担保。加上此前瑞士央行向瑞信提供的500亿瑞士法郎贷款,瑞士政府已承诺近2600亿瑞郎救瑞信,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瑞银和瑞士信贷的员工在瑞士共有超过35000名员工,加起来几乎占了瑞士银行业总从业人数的一半。瑞银对瑞信的纾困,预计将导致数万人被裁员。瑞士金融业已经准备好迎接这宗有争议的收购带来的沉重打击。瑞信的国内业务和投资银行预计将首当其冲受到裁员冲击。

瑞士媒体评论说,尽管瑞士现在已经摆脱了一家僵尸银行,但它醒来时会看到一家巨型银行“怪物”。

“政府将不得不对选民解释,为什么他们将公民的钱、纳税人的钱置于风险之中,以救助一家主要为超级富豪服务的银行,它的投资银行做了一些非常不寻常的事情,相对于街上的人得到的报酬,他们支付着疯狂的薪酬,”一位前全球银行首席执行官表示。

瑞士不再是全球财富“避风港”?

瑞士经过几个世纪打造的经济模式和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保护世界财富的基础之上。

瑞士一直将自己视为欧洲的一个特殊存在:中立的调解人和理智治理的民主国家,瑞士的银行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全球富人提供了一个避风港。瑞士银行系统的规模是该国GDP的五倍,瑞银和瑞信的资产负债表总计相当于瑞士经济规模的两倍。相对于瑞士经济体量和870万人口而言,该国的金融业规模在全球居前,因此该国大银行的命运是瑞士政府极为关切的问题。对瑞士来说,这几乎事关存亡。

瑞士拥有两家世界级银行,这被认为是维持瑞士在全球市场上地位的保险栓。在被迫联姻后,这两家世界级银行变成了一家,瑞士普通民众也大为震惊,他们对瑞士经济和政治模式的信心被动摇。

瑞信与瑞银的紧急合并,约160亿瑞士法郎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将被全部减记,使瑞信风险最高的债券价值化为乌有,这颠覆了传统的金融业偿付优先顺序。虽然在欧洲和英国的银行业中此类债券被视为压力时期的缓冲资本,也曾有过价值大量减记的历史。但目前为止,只有瑞信一家将其价值完全消灭,甚至没有转换为股权的选择。这也凸显出瑞士政府在这次收购案中,债券持有人优先于股东这条一般原则的背离。

几十年来,瑞士在债券和股票市场上苦心打造的避风港形象,几乎被毁于一旦,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在领略政府凌驾一切的痛苦真相后,对瑞士的金融秩序产生怀疑。瑞士政府主导的瑞银收购瑞信案,既不再遵守竞争法,也不再尊重合并中的股东权利。瑞士曾经通过审慎的财务管理、健全的监管监督,及在投资上保守稳健策略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已经一去不复返。

美国驻瑞士大使表示,瑞士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被瑞信危机所伤的外国投资者正在重新考虑他们的投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