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路变了,新民路又没怎么变。
600米长的它,从东到西,串起了四平路、金川门外街、大桥南路。

曾经的新民路,美食一条街的担当。
后来,拆的拆,搬的搬,新的小区向上生长,整条街的烟火气明显少了几分。
热闹的夜市与沸腾的人气,在老下关土著记忆里存档。



建新卤菜的干切牛肉,麻辣鲜香。隔壁不远的谢记肥肠,公认居家下酒菜。京可酸菜鱼,下关人吃了一盆又一盆。
新民路有N种老味道。它也可以是孜然味的……


朱俊峰的酿皮店,店名叫朱胖子炒酿皮。但37岁的他,人其实不胖。
20多年前,父母在南京新民路摆摊炒酿皮时,朱俊峰还在老家上学。

那些年,南京大街小巷炒酿皮风靡。
在新民路浪荡过青春的人,味觉记忆必然少不了孜然味浓郁的红色酿皮。

39中的老学子们,对此拥有绝对发言权。
老朱家的酿皮摊,在新民路夜市摆过。后来搬到财经大学附近。前几年又回到新民路旁边的深巷。
不管怎么搬,一直围绕着新民路兜兜转转。
炭火升腾,孜然味撩人。39中的老学子们,嗅着孜然味就能精准定位。
有的人,从学生年代一直吃到拖家带口重返新民路重温老味道。

红高粱产地甘肃。制作红色酿皮,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
大灶烧上开水,红高粱粉摊平倒入模具,然后在高温的开水里快速搅动。即便冬天穿着短袖干活,也汗如雨下。

酿皮一张张做好,再手工切条。每天光这道工序,就要忙上好几个钟头。
三四年前,朱俊峰父母年龄大了,熬不住日复一复繁重的体力活,不得已才放弃。
退居幕后,能给儿子朱俊峰做的,就是调配炒酿皮用的卤水。

桂皮、茴香、花椒、等十几种调料一起,熬煮两个小时。
5升的桶,每天大概要熬上四桶。配方属于老朱夫妻的独家秘笈。


炒酿皮用的羊肉、鸡蛋,都是提前备好的。
羊肉碎孜然包裹,肉眼可见的腌制入味。


炭火加持,颠锅不停。
只要朱俊峰在后厨炒酿皮,整个店都是挥之不去的孜然香。

你不需要搞清楚红酿皮到底传承自哪里。
直觉神奇的是,每家酿皮店配料都出奇的相似。永远百搭:芹菜粒、豆芽、平菇、火腿肠。

刚炒出来的酿皮,镬气十足,分量也是真·实在。
经过颠锅翻炒与卤水熬煮,酿皮自带丰盈的汁水。
一口下去,孜然味上头带感,是青春记忆里的味道没错了!

迷恋过红酿皮的人,与走在新民路上的人,都在老去。
原本是看着父母摆摊炒酿皮,如今看店掌勺的朱俊峰,人已奔四。
光阴改变新民路。但,又能在一些熟悉的老味道里,时光倒流。
摄影 / 达文西
商务 / 王旭丽 (微信号:H13337716453)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