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在阻止美国导弹侵犯中国领土,”我国反导专家陈德明宏图大志,多年后,这一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1986年,尚为高中学生的陈德明开始关注国家的军事事务,并对导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当老师询问同学们的职业理想时,许多同学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确切的目标。然而,陈德明却坚定而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未来要从事导弹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德明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高中,并顺利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就读于全国唯一一个招收三个班级、一百多名学生的航天动力学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即将毕业的时候,导师想要留住他,希望他能留校任教。一般来说,刚毕业就能留校任教的学生稀有且才华横溢。

然而,陈德明决定不接受导师的留校邀请。他在告别宴会上对导师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我想将我的青春贡献给我国的国防事业,面对全球的军事竞争,导弹防御反击的工作刻不容缓。这不仅关乎我国千万人的生命安全,也关乎我国的军事安全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师听完他的热血言辞,沉默了许久。最终,导师没有再出言劝留,而是饮尽杯中酒,对他表示尊敬:“好,我们国家正需要有深刻觉悟,有决心有担当的人才。无论是学校还是我,都以你为荣。”然后,陈德明乘坐了开往西北的列车。

大漠孤烟,长河万里。他凭窗远眺,望着无边无际的戈壁,内心充满豪情壮志,誓要在这片土地上做出成绩。

然而,现实并不会对任何人手下留情。他满怀激情地踏进西北的导弹研究所,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令他大吃一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多人挤在一间大屋子里,过时的计算尺,满桌子的数据纸,角落里堆积的铅笔头,每个细节都在告诉他,这里的条件艰苦。窗外是西北戈壁无尽的风,此刻听来更显寂寥。

前辈告诉他,整个研究所只有一台旧式电脑,计算能力严重不足,大家都需要轮流使用。陈德明接手的第一个任务,他所能获得的研究资料,仅仅是一本残破不堪、黄页落脱的小册子,有效数据几乎为零。

这就是当时的科研环境,艰苦,条件缺乏。但陈德明并未因此而退缩,他迅速接受了这个现实,开始从零开始研究,逐步积累数据。

无论何时何地,陈德明总是会参加每一场技术研讨会。他深知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面对这些研究任务还显得相当不足。他正视自己的不足,以比大学时期更加热烈的热情,吸收导弹知识。

随着知识的积累,陈德明渐渐能够在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前辈们则认真地聆听他的观点。前辈们看好这个年轻人,他总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想法。他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关于导弹反制路线规划问题的项目讨论会上,专家们否决了一个被认为没有研究价值的方案。陈德明在听完这个方案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优化建议。

众人听完后,都纷纷点头并开始交谈。专家根据陈德明的角度检验了几个问题后,大喜其成,当场就说:“这个项目,可以让德明试一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德明带领团队以极其高效的方式进行工作,拟出的实验文书塞满了两个大柜子,实现了反导技术各个环节上的关键性突破。

一次次的试验火光,照亮了西北的夜空。正因为有这样愿意刻苦钻研,坚定信念的研究者,我们国家的国防事业才不落后于人,保障了我们的天下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