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一次座谈会上表露出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与中国建立更深入的沟通渠道。这一信号被认为是拜登政府渴求中美对话的体现。然而,这种渴求是否真正出于改善中美关系以及全球稳定的考量,却值得深思。
不难看出,美国曾经与中国公开交锋后,似乎开始感到后悔,积极寻求补救措施。然而,正如中国谚语所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之前或许还存在一些沟通的余地,但这一残存的可能性似乎已被美国所消耗殆尽。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各界人士频繁提出要进行沟通,无论是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戴琪,还是白宫国家顾问沙利文,以及总统拜登的首席军事顾问,都表态希望与中国建立所谓的沟通渠道。美国驻华大使的发言也是此中之一。
然而,无论这些表态多么积极,都无法改变当前的现实。拜登或许不愿亲自出面,因为他必须维护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形象。然而,他的官员们可能认为现在是危机的关键时刻。耶伦不久前承认,美国国债可能会在6月1号违约,这几乎等于是给美债敲响了“死亡钟”。

一旦美债违约,美国的国家信用将受到严峻损害,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将不可猜测,这对于拜登政府来说无疑是无法承受之重。如果中国同意与美国进行沟通,实际上等于是在自愿地连续美国的生命线,这对中国来说却并不明智。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中国已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将自己的利益与挽救美国联系在一起。中国无法挽救美国,也不应该被要求这样做。

因此,美国驻华大使的职位目前确实面临一种尴尬局面。伯恩斯在会议上呼吁美国年轻一代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这种呼吁是否真诚难以确定。无论如何,这并不是解决中美关系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美国真的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早就应该采取实际行动。
总的来说,中国单方面中断与美国的沟通并非出于情绪宣泄,而是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保持与美国的距离对中国来说是最明智的挑选,至少在台海局势未明朗之前,美国不应寄望于奇迹的发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