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ussell Flannery

(注:本篇属于系列文章。该系列文章的主题将围绕癌症领域专家就推动抗癌事业进程所提出的见解。此外,第四届福布斯中国医疗峰会已于北京时间9月23日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推动全球健康公平,治愈癌症”。)

曾目睹婶婶在与乳腺癌的搏斗中劫后余生,而叔叔和外婆不幸分别被结肠癌和胃癌夺去生命后,抗癌战役对李廷侃教授(Dr. Bob Li)来说远不止于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廷侃教授 图片来源:2019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李廷侃教授的国际化背景也与此息息相关。现年41岁的他在9岁时离开出生地上海,随全家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在获得悉尼大学博士学位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学位后,他本可以在澳大利亚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在医学领域大展宏图,同时享受舒适的生活。然而命运的齿轮在2014年开始转动,一份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斯隆)的研究工作邀请递到了他眼前,他决定接受前往;时间一晃到了今日,除了在研究、教学和临床领域内的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身份外,李廷侃教授同时肩负着美国纽约MSK斯隆中国及亚太区医生大使的责任。

抗癌领域的经验(和长时间的工作)在李廷侃教授的心里铸成信念——抗癌战役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具体来说则是应该给予国际健康不公平问题更多的关注。在李廷侃教授看来,健康不公平的本质是无法获取临床试验和突破性研究的参与。今天,只有不到5%的癌症患者有机会参与创新药物和救生治疗的临床试验。

“公平是一个很大的标题,如果我们在获取最新研究突破的渠道和机会上存在不公平,那么科学研究在拯救患者生命方面的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只有我们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和获取参与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

“强调美国地区种族和民族之间巨大差异的文献已经有很多了。在放眼全球的时候,我们要突破已有的边界。地域不公平和社会经济不平等都是已经存在的问题,这些是密切相关的。尽管实验室里的生物科学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但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还需要时间。”

李廷侃教授相信,增加参与临床试验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临床试验是将实验室里的科学发现转化并投入拯救人类生命的关键一步。我们都必须对创新疗法进行测试,无论是治疗、预防还是诊断,我们都要通过临床试验科学地审查对抗癌症的新方法。这些方法通过第一、二、三期的临床试验并监管批准后进入市场,我们会将其转化并投入拯救患者生命,使全球患者都有渠道能够接触到这种方法。”

“当所有学术协会和临床指南都指出临床试验是治疗癌症的最佳方法,但是只有不到5%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由于全球只有少于5%的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研发时间表变得非常漫长,从实验室的发现到实现突破和拯救人类生命的过程大约需要10年以上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够参与测试研究突破的试验。由于时间跨度太长,这样的现状令人无法接受。”

就其本身而言,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斯隆)正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李廷侃教授和团队已经建立了MSK斯隆与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the Chinese Thoracic Oncology Group)之间的合作,以推动中美精准医疗发展和协调。除这一合作外,MSK斯隆还与澳大利亚在国际液体活检项目上进行了合作,并在另一位MSK斯隆医生Peter Kingham教授的领导下在西非建立了《全球癌症差距倡议(Global Cancer Disparities Initiative)》。

李廷侃教授赞赏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肿瘤卓越中心的奥必思项目(Project Orbis),该项目通过全球各监管机构间的合作对试验和新药批准起到了协调作用。他认为:“该过程确实可以缩短时间跨度。”

这位澳大利亚华人还对本土的癌症药物临床试验环境给予了赞扬。得益于澳大利亚的全民医疗体系和平等主义文化,许多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公司都在那里投资进行临床试验。“澳大利亚人口不多,我们往往交流更加轻松和非正式。这就是澳大利亚文化的一部分——“不拘礼节”和“对等级制度的轻微漠视”。

“澳大利亚的官僚程序比较有效率,事情完成得比较快,成本自然就少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癌症研究临床试验领域吸引这么多投资。“

本文译自https://www.forbes.com/sites/russellflannery/2023/09/20/fundamentally-wrong-less-than-5-of-cancer-patients-get-access-to-clinical-trials/?sh=42cfa42d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