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导演竹内亮带着团队来到了美丽的香格里拉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

正愁没有拍摄素材之际,一个抱着小羊羔的藏族小姑娘,就这么猝不及防地闯进了他的镜头。

当小姑娘摘下口罩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纯澈的大眼睛,扑闪扑闪地望向他们,犹如山间小鹿。

此刻,命运的齿轮悄悄开始转动。

任谁也不会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会改变一个藏族姑娘的一生。

这个姑娘叫茨姆,藏族人,出生于1993年,那一年17岁。

家里一共有四口人,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她6岁的妹妹。

按照藏族的习俗传统,家里最早出生的孩子,无论男女,将来都是要成为“当家人”的,他们必须永远留在家里,照顾长辈,养育子女。

所以,茨姆很小便知道,她是不能出远门的。

但她还是经常冒出“不切实际”的念头。

她想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在大城市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不过这个梦想很快就终止了。

小学四年级那年,供她读书的爷爷去世了,她不得不放弃学业。

此后,茨姆开始为家里忙碌。

她既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还要干农活、在景区招揽游客拍照。

就这么过了几年,父母认为茨姆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便为她定下一门亲事。

茨姆甚至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

明明是标准的90后,但她生活的地方和她的人生,却有太多地方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那天,茨姆跟往常一样,怀里抱着一只小羊羔,顶着大风在景区招揽游客拍照。

拍一次照5块钱,这个钱用来补贴家用。

可是游客稀少,有时候在寒风中站上十几个小时,也没有游客愿意上前拍照。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闯入了导演竹内亮的镜头。

“你们在拍电影啊?”

茨姆好奇的眼神和青涩的笑容,仿佛山间小鹿,让导演竹内亮和主持人冬冬眼前一亮。

一行人跟茨姆拍了一张照片,便开始聊了起来。

对于茨姆来说,外面的世界遥不可及,而眼前这些来自大城市的人,就像是连接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

她问节目组:“这里到上海有多远?”

主持人冬冬回答:“只需要4个小时。”

茨姆难以置信的睁大双眼:“不是吧?香格里拉到上海只要四个小时?”

冬冬:“对啊。”

茨姆又问飞机可以坐多少人,飞机是想飞哪里就飞哪里的吗,天上有飞机的路吗…

那天,从未出过远门的茨姆,兴奋地问了节目组很多问题。

面对女孩的一连串追问,冬冬耐心地一一作答。

而对于他的答案,茨姆总是感到不可思议:

“哇不会吧?这怎么可能?我不相信…”

2011年,茨姆(左二)与冬冬(左三)合影

第二天,节目组来到茨姆的家,想要为纪录片补充一些素材。

看到茨姆稚气的脸庞,主持人冬冬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他想要带这个女孩到繁华的上海看看。

临走时,冬冬征求茨姆家人的意见,却被茨姆叔父当场拒绝。

茨姆快要嫁人了,跑到外面对名声不好。再说了,万一这些人不怀好意,那该怎么办…

临别时,茨姆沉默地跟大家告别。

尽管心里失落,她也不曾哭闹,懂事得令人心疼。

不过,命运有时候就是那么有意思。

1个月后,事情迎来了转机。

节目组离开后,茨姆妈妈前前后后几次,终于说服了其他家人。

她是一位开明的妈妈,希望女儿有机会出去走走,不要像她一样,一辈子囿于家庭,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

终于,全家人商量一致,拨通了节目组临走时留下的电话。

候在机场的主持人冬冬看到茨姆和茨姆妈妈,看上去也很激动,都有点语无伦次了。

这一场旅行对茨姆而言,犹如穿越时空。

人生中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坐了像和飞机一样快的地铁,还看了100多层的高楼...

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和打扮时尚的路人,这是茨姆对上海最深刻的印象。

活了17年,她第一次看到了香格里拉外面的世界。

夜晚,茨姆站在黄浦江边,听冬冬哥讲故事。

她知道了这里起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会路过家乡香格里拉的中甸江,在这里和最后的支流黄浦江相遇后,汇入东海…

从此,开启波澜壮阔的一生。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转眼间茨姆的旅行结束了,踏上了回去的路。

回家后的茨姆,再也不曾出过远门。

但在上海看到的那一幕幕,却让她很难忘怀。

她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体内某个地方被撬动了。

透过清澈的溪水,她在自己眼睛里看到了天边的飞机,还有近处的牛羊。

3个月后,节目组收到了茨姆的来信。

她说上海令她难忘,也让她有了新的梦想。

她想要开一家小客栈,如果梦想成真,希望节目组可以帮忙宣传。

对于茨姆的志向,节目组感到很高兴,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竟会如此坚韧。

让梦想成真。

转眼间,10年过去了。

2022年,导演竹内亮为了拍摄纪录片《再会长江》,决定重访当年走过的路。

来到香格里拉,他想到了那个抱羊的藏族女孩,往事浮现在眼前:

“你们是来拍电影的啊?”

“天上有飞机的路吗?”

“它们想飞哪里就飞哪里吗?”

凭着过往的记忆,竹内亮来到了茨姆所在的村子。

在路人的引导下,他看到了一个路牌,上面写着:仁青茨姆美苑。

路牌上的英文“Aurora”,正是10年前,茨姆在外滩看到的一座高楼顶部发光灯牌的英文字母。

再往前走,一座豪华漂亮的民宿映入眼帘。

是茨姆开的。

这一刻,竹内亮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他没有想到,茨姆居然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久别重逢,让茨姆十分激动。

褪去了青涩的她,落落大方地向导演介绍自己的民宿

茨姆说,当年去了上海后,她才知道原来房间里也是可以有卫生间的。

藏族的民宿从来没有这个,连淋浴室都没有。

也就是那一刻,她动了开民宿的心思。

回来后,她很快就嫁人生子了。

但梦想之火,一刻也不曾熄灭。

等到孩子稍微大点,她开始到当地有名的民宿学习经验。

她不怕苦也不怕累,最重要的是,拥有着无穷的探知欲望。

几年时间,她从后勤升级为店长。

这看上去似乎足够了。

毕竟这是其他普通的藏族女孩,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只有茨姆知道,这些远远不够。

无论如何,她都要开民宿,实现自我价值。

于是,她做了一个很有魄力的决定,向银行贷款100多万。

如此,才有了眼前这个民宿。

更让导演诧异的是,茨姆家人的改变。

当年极力阻止茨姆去上海的叔父,如今不再阻拦女孩子的脚步。

如今他说,别说去上海,就算去国外都行。

曾经的茨姆,18岁便嫁了人,但如今她的妹妹说想30岁以后再考虑结婚,她的妈妈想也不想地说:

这是你的自由,就算你40岁结婚都没有关系。

百年传统,短短10年就改变了。

而这样的改变,皆因茨姆上海之行。

她看到了现代文明,并为这个偏远地区带来了现代文明。

她在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家乡。

纪录片录到最后,有一个彩蛋。

茨姆说,每当她抱起小羊,走到和节目组相遇的地方,就会想起主持人冬冬哥。

是冬冬哥带她去的上海,是冬冬哥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然而此次拍摄,冬冬未能随行。

兴许是看出了茨姆的遗憾,导演竹内亮拨通了冬冬的视频电话。

看见冬冬的一瞬间,茨姆激动地打了一个招呼:

“哈喽,你还记得我吗?”

话落,就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从始至终,茨姆都不敢与东东对视。

世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在这一刻尽数显露。

而冬冬知道茨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不留余力地夸赞她:

“能想到的人其实有很多,但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

你很勇敢,也很坚强。”

写到这里,茨姆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纪录片下方有很多人说,茨姆对冬冬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但我却觉得,这不能叫爱情,爱情在这个故事面前显得太过苍白。

十年前的那次遇见,是现代文明对茨姆的一次巨大冲击。

无论那个讲故事的人是谁,我想,茨姆心中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情。

而上海之行,则是新旧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人的改变,由观念开始。

人的命运会因为一件细碎的小事,一次简单的对话,一个旅途的过客而彻底改变方向,而这恰恰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

谁都无法预测自己人生的开始,也无法预测自己人生的结局。缺憾,也是岁月必然留下的烙印。

我也愿意相信,茨姆是幸福的。

她善良又勤劳,愿意为美好生活做出改变,更懂得珍惜10年前萍水相逢的缘分,这样纯粹的她,很难令人不喜欢。

写到最后,想到了导演感慨的那句话:

“如果没有长江第一湾,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会去向何方?”

那么,如果藏族的这个小姑娘没有十年前的那场际遇,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长江啊长江,你波澜壮阔,又细水长流。

面对壮阔的天地和自然,少女心事和儿女情长显得太过渺小,但这些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又真实地组成了不同的人生。

也许人这一生,就该有激荡也有残缺,如同长江般永远奔流向前,再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