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事实上,经过5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已发现一连串的古文化遗址,最早可追溯到约6000年前,其中也包括了位于我们闵行的马桥文化。

马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果,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精神、闵行品格的重要源头。而以马桥遗址命名的马桥文化,是闵行作为“上海之本”的有力证明,也是首个以上海地区的地名来命名的考古文化。你知道马桥文化是如何得名的吗?几千年前的马桥先民们如何生活?一起来了解一下——

Q:马桥文化是什么?

马桥文化是上海地区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发现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距今3900—32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填补了上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谱系的空白。

Q:马桥文化何时何地发现?

1960年马桥遗址发掘现场

如今的马桥遗址

马桥遗址位于今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1959年12月10日,上海重型机器厂在俞塘河北岸推土时,发现了大量的印纹陶片及少量石器。遗址坐落在被称为“竹冈”的贝壳砂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状分布,总面积超过150,000平方米。

Q:马桥文化的发掘及命名?

20世纪60年代发掘现场

1960年上海马桥遗址开始第一次发掘,这也是上海地区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1966年—2012年间又先后进行了七次考古发掘。

2012年发掘现场

1978年夏,在庐山召开的“南方印纹陶学术讨论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了“马桥文化”命名的建议。1982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正式命名“马桥文化”。

Q: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如何生活?

马桥遗址发掘中发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遗迹有柱洞、水井、灰坑、灰沟、陶片堆、灶塘和墓葬等。当时先民食物来源以稻米为主,辅以葫芦、甜瓜、桃、梅、柿和菱角等,也已经通过狩猎方式获得麋鹿、梅花鹿等野生动物作为肉食来源。此外,马桥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酒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以饮酒为中心的宴饮活动已经非常普遍。

马桥文化的各类器物

陶器以泥质红褐陶数量最多,夹砂陶次之,主要器形有鼎、甗、罐、盆、簋、豆、三足盘、觚和觯等;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主要有斧、钺、戚、锛、凿、锄、刀、镰、戈、矛和镞等;也发现了青铜器,但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有削、斤和镞等。

马桥文化的石斧、钺、戚

马桥文化的陶器生产处于技术创新的转变时期,出现了火候相当高的硬陶和原始瓷。陶工们发明了专门的记号,刻在陶器的口沿上。原始瓷既有青绿釉,也有黑釉。

Q:马桥文化的历史价值?

马桥遗址的发掘改变了以往认为上海无古可考的认识,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在马桥遗址被发现之前,国内外不少专家都认为上海地区成陆年代有限,不过2000多年,而马桥遗址所出土的大量文物,则将上海成陆历史和上海先民的生息活动上推了2000多年。

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参观马桥古文化遗址发掘汇报展览

专家依据考古发现研究判断,马桥文化的陶质生活器皿和石质生产工具都继承了良渚文化的相当一部分因素,马桥文化中少量的青铜器又可能来自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影响,而陶簋、蘑菇型捉手器盖等陶器的风格又与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马桥文化集聚的多种文化元素,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与浙江、山东、中原已经存在交流融合的情况,马桥文化开放、多元、融合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源头。

设立在马桥遗址上的马桥文化展示馆于2018年10月正式开馆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