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祠松,是棵青松,系贾瓘祖父所植,今两层楼的高,一人怀抱的粗,阴翳苫地二分许,沧桑遒劲,嵯峨挺拔,经岁蓊郁。其折个撑天猛弯的两主干,如铁臂虬枝,直奔苍穹;似人两腿俯地的胳膊粗的两枝,俯地劲儿若恨不能眨眼间植入土里,助根吸吮养枝叶经岁常青的地气。其西十步外深大涝池畔上的国槐、刺槐、臭椿、垂柳、柴杏们的叶子,于风中的哗啦声,那是赞誉它的掌声;匍匐于涝池畔、人家宅院门前、水泥村道边的花草们,那都是在伏地向它称臣。其南三十步外村学里洋溢的朗朗读书声,那是贾氏后人和村人后人对它守望家园的犒赏。

天下的寺庙坛观祠里,没有没松柏守望的。这贾家祠松,守望于贾氏祠堂,从村名修果里,守望到村名里仁里,从村名贾家村守望到村名贾家大队,从村名贾家大队守望到村名贾家村,在与族人、村人、乡人的相交相伴中,也将它清雅、高洁、耐寒、耐寂、坚韧不屈的优秀特征传递移植于贾氏族人的血脉。其实,贾氏的祖上,和塬区人的祖上一般,具备了松的这些文化元素。纵观塬区每个家族发展史,其都是一部穿越民国前蜀道的艰辛史。干戈稍息的明初,从山西广济寺领得朝廷颁发文牒,一路夜宿柴草垛或房檐台,昼边赶路边乞讨的贾族第五代族人,贾瓘的祖父,一路颠簸至现在的贾家村,这才落脚朝庭指给他们的家园。族谍里的他,身材魁梧,满眼憨诚,一脸厚道。据《贾氏族谱》载,他铭心刻骨祖上“人都可得其所,可安其位,可尽所能,可取所需,如此可形成一个亲睦协调,团结有情的和谐的家族”的族训。他尤谨记祖上“读书能出息人,读书能使人过上好日子”;“素履攸行,耕则良农,读则良士”的家训。他崇拜祖上,信仰祖上,对祖上治家恒言,践履笃行不贰。

贾瓘的祖父历经了沙里淘金般千辛万滤的磨炼后,在修果里站住了脚。新家园如晨曦初露之时,他做的头桩大事,即以自制的灰砖灰瓦和打沟里扛回的椽棒檩子,在自家崖庄土窑宅院后的平坦塬地上,盖了座砖土木结构的小房子,在房前院中植了青松,在其西修了小涝池。小房子里的土台台上,供奉上了他先祖的牌位。俟后的年头节月里,他率家人祭祀祖上,朗声背诵“头顶三尺有晴天,人在做,天在看”路道好好儿地活人。

明延续宋的开科取仕政策,无疑给天下学人通过走仕途圆自我人生价值梦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循着祖训、族规和家规的陶冶,贾瓘父亲农时和家人一门心思务农,农闲则心无旁骛地捣鼓食盐生意。他拿贩盐赚的钱,盖私塾,延先生,供儿子贾瓘走通过科举考试,有用于国家,做功于百姓的路。贾瓘不负父望,终成国之栋梁,民之仰赖。《贾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贾氏祠堂经后人增建修缮,达半亩阔展,祠堂院里的青松快撵上如今的粗。年头节月族人进祠堂举行祭祖活动,平日里族人中过红白事人家请祖先牌位回家过事,过罢事送祖先牌位回居祠堂,祠堂里也就经年香火绕梁。

清同治元年八月二十五日,白嘟嘟的大雾,满塬翻滚,五步之外,不见来人。反清回民起义军乘机攻占贾家堡城,信奉家训中“在乡当为勇士,在朝则为忠臣”信条的一百多名守堡城骁勇堡丁,终因寡难敌众,悉数战死,可歌可泣。祠堂被毁,三棵青松中的两棵被伐当柴。逃劫的青松,即今之青松。祠堂被毁,幸活族人逢年过节祭祀祖上,朗声背诵祖训族规与家规习惯依旧,践履笃行祖训、族规与家规依旧。迎来太平岁月之后,籍着朝廷赈济,贾氏族人元气复原,重建家园,日子复常之岁,再建贾氏祠堂如乱前。

贾氏家族的变迁,早己堙灭在历史尘埃里,贾氏祠堂亦于兴废中轮回。随着贾氏旧祠堂换成二层清式楼的新祠堂,贾族亦由初在贾家村的一户六口人之家壮大至四百余户近两千人之众的贾族,对祖上的祭祀活动便不于旧祠举行了,可青松却没被冷落。其枝干上随风飘舞的红丝带,身边香炉里的灰烬,都是族人对它的崇敬。今儿个的贾家祠松,不单是良平镇的一个特色景观,更是游人重温“家文化”的特殊情感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