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公元前40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可以摆脱单调乏味的工作,利用好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努力成为称职公民。”这一概念与当今机器人的革新理念仍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几十年来,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加速提升,人们从最初利用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当中,到能够发明出一个会跑会跳甚至会说话的机器人,技术发展速度不断超出人们的预期。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喊话:“ AI下一个浪潮就将是具身智能”,而人形机器人被视作是具身智能发展的理想最终形态。

今天,人形机器人领域正掀起巨浪,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概念在两千多年后,也终于被具象化。

高盛分析指出,未来10~1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至少达60亿美元,最理想情况下,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1540亿美元。

VC抱团入场

回顾过去,人形机器人在历史上一共爆火出圈过三次,第一次是在2000年,本田推出了仿生机器人ASIMO,成为开创性机器人技术的象征;第二次是2016年波士顿动力机器人Atlas被员工殴打,引发了“人类请停止霸凌机器人”的哲学思考,以及三年后Atlas的奋起反击。

而第三次,正是现在。

过去的一年里,创投圈一度形成了“人人投资大模型”盛况,而后又迅速降温至“投无可投”。在大模型赛道的冷与热之间,具身智能被推向台前。

AI科学家李飞飞在美国文理学会会刊上撰文,指出计算机视觉发展的三个方向:具身智能、视觉推理、场景理解,给了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想象,而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更是让人们看到批量性生产人形机器人的无限可能性。

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预测,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达到100亿,甚至更多。如果以人类和机器人的比例为2:1,那么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远远超过汽车的需求。

过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带动了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向前发展,它在上海的工厂更是推动了中国智能产业链走向成熟。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短期内很难成为特斯拉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但马斯克对这个赛道的信念和投入点燃了全球行业的信心,国内也不例外。

据公开数据统计,2023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案例共12起,行业累计获得超20亿元融资,其中就有7家企业单轮融资金额超亿元,分别是优必选、星动纪元、智元机器人、银河机器人、宇树科技、达阔机器人以及逐际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纯从融资企业的数量来说并不算爆火,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在该赛道,常常上演罕见的“大型团购”。

VC们愿意抱团入场,一方面是明星项目确实热闹抢手,需要抢份额;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融资额度高,不少企业在天使轮融资额度就过亿,“团购”是一种分摊风险的操作,机构往往也更愿意在相同领域多投几家。

“原来一直看不到跑出来的机会,不好出手,但现在进场,估值上涨非常快,如果能跑出来一家,回报会非常高。”有投资人表示。

由“90后”科技博主、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办的智元机器人在去年12月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方多达11家,其中包括蓝驰创投、中科创星、鼎晖投资、长飞基金、C资本、高瓴创投、立景创新、三花控股集团、基石资本、临港新片区基金及银杏谷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创投、鼎晖投资、临港新片区基金三家机构都是加注,高瓴更是在1年投了3次,是智元机器人的第一大机构股东。

而类似这样VC抱团入场的案例还有很多。

一场技术攻坚战

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极具技术含量的新赛道上,似乎有许多技术突破的首次发生都在海外。

谷歌DeepMind团队和斯坦福大学华人团队等合作研发的通用机器人Mobile ALOHA能做饭洗衣干家务,被称作“全能家政员”;特斯拉Optimus对运动和力量的控制以及环境感知方面有显著技术突破;波士顿动力机器Atlas拥有卓越的物理机动性,更因其高级的控制系统和算法而独立于众;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初创公司Apptronik与NASA深度合,以探索宇宙为长期目标的机器人Apollo则更善于在与人共同工作的环境中展现其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得这一系列的技术成就与资本的支持不无关系,海外人形机器人赛道投融资状况一向火热。

例如专注于设计自动通用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在2023年4月获得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的7000万美元A轮融资,另有多家机构参投,3个月后再获英特尔资本的900万美元A+轮融资。其创始人Brett Adcock被称作“下一个埃隆·马斯克”。

“早年行业里大家都以海外企业为目标,尤其是Atlas会前后空翻跟人打架,是不少人‘赛博梦’的起点。海外公司一向的优势是前沿技术突破速度快,但是往往做产品不计成本,譬如Atlas是液压驱动,成本十分昂贵。”有投资人表示。

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充分展示了降本量产的优势。国泰君安指出,硬件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是当前国内投资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核心逻辑,中国拥有成熟的制造业产业链,中国制造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

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当天,熊猫机器人优悠和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与优必选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共同上台落锤敲锣,优必选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市场上还有许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涌现,包括追觅科技、优必达、宇树科技、达闼科技、大连蒂艾斯科技、小米、星动纪元、理工华汇等。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火热。

从政策上看,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

意见明确,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从产业链看,其上游核心硬件为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软件则包括机器视觉、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系统控制等;中游本体制造商和以服务、工业场景为主的下游应用。

眼下,我国在技术方面实现全面领跑,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在机械本体方面,有投资人表示,目前核心零部件已经不再构成国内做人形机器人的门槛,我国部分零部件的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过整体而言仍存短板。

正如周剑所说,人形机器人行业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只有脚踏实地地研发、持之以恒地投入,才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高光时刻与至暗时刻

人形机器人赛道之所以变热,除了智能泛化能力大幅加强,让通用机器人成为可能外,其中还暗藏了一种在投资人身上常见的FOMO心态。

有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人表示,之前有很明显的感受,随着时间推移,投资人找到自洽的逻辑后,开始自己加戏,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狂热。

“好像不投就落后了。”

确实,人形机器人被业内视作AGI的最佳载体,当这些能跑能跳的机器人出现在眼前时,把人们的期待推向了最顶峰,投资的理由也许很多,但行业目前也正面临一些挑战。

机器人一向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怕是在工厂的流水线里,许多复杂的场景机器人仍旧很难适应。

今天,中国的制造业仍然非常传统,尽管工业机器人近年有所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高级的‘黑灯工厂’,但大部分工厂仍旧十分依赖人的劳动和个人经验。更不用说人形机器人这种需要同真实的物理世界相交互来完成各种任务,才能给产业带来真正更大的价值的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赛道的玩家大部分还是在攻克身体阶段,甚至不少玩家跟投资人认为“脑子”的自研并非当下刚需。

对此,元璟资本投资副总裁张世璞表示,于所有玩家来说,“大脑”或“本体”,能专精做好一件,就已经具备投资价值;但最后成熟的公司一定会做好融合。

“大脑能够将复杂模态的数据与机器人的‘本体感受’巧妙架构对齐,同时保证身体可以稳定执行,做好其中任意一件就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栈。大家早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进行商业合作,去建设整个生态,其实是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则指出,具身机器人目前遇到的主要有四大挑战:第一,机器人不能够像大语言模型一样有一个基础大模型直接一步到位,做到最底层的控制;第二,计算能力的挑战,即使谷歌研发的Robotics Transformer模型,要做到机器人控制,距离实际需要的控制水平仍有许多事情要做;第三,如何把机器人多模态的感官感知全部融合起来,仍面临诸多难题需要解决;第四,机器人的发展需要收集很多数据,其中也面临很多安全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具身智能作为学术或者实验室研究课题它非常成立,但是如果说基于这个潮流,在今天就想去做一个通用机器人的话,我觉得挑战是非常大的。”有AI投资人表示。

目前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仅是曙光微现,市场火热意味着每一次出手都在高位,这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历史包袱,反而在冷静期,资产价值回归合理线,市场也会帮忙筛选掉弱者和投机者。

无论如何,早期投资的本质是以一个合理的估值去赌一个未来有高增长潜力的市场,当一个热门概念被推出,大家一窝蜂涌入,行业良莠不齐、泡沫浮翻,这既是人形机器人的高光时刻也至暗时刻。

PC是第一次终端革命,然后是手机,然后是智能汽车,现在轮到人形机器人了。(本文首发于钛媒体创投家 作者|张翌楠、编辑|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