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河北沧州,因为位于渤海之滨,所以得名“沧”,意为“沧海之州”。

沧州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境内风景名胜、文化古迹也十分丰富,比如东光铁佛寺、海丰镇遗址、纪晓岚墓、还有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清真北大寺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应该还是要数“后周镇海吼”了,也叫“沧州铁狮子”,它屹立千年不倒,护佑一方平安。

然而,让这么一座守护神更为出名的,却不是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是其毁于如今“专家”之手的悲惨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狮子故事的流传开来,也让人们看到了、注意到了更多其他的,同样毁坏于“专家”的文物国宝,《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上河图遭“扒皮”

有些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好奇,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算没有亲眼见过,那也是从小听到大,堪称中国人最熟悉的国宝了。

这件传世名画,基本上每隔几年就在故宫博物院进行一段时间展出,每次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也没见有什么被破坏的地方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文物,基本上都是经过修复和护理之后的状态,在修复期间,工作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最少干预,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的基本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1973年故宫修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专家们就对原稿做出了主观的判断,对一处细节画面进行取舍,进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并且现存于世的《清明上河图》也不只有一件,除了被认定为张择端真迹的藏于北京故宫,另外还有明朝时的“仇英本”、清宫画院本两个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后面这两件都被蒋介石带到了台湾,成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藏品,如今网络上流传最多的画作的清晰图片,也基本上是“仇英本”。

至于故宫的真迹,为了更好的进行保护,从2005年首次展出至今,与世人再相见的次数也不过只手之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对《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工作,在处理到离卷首80公分处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奇怪的画面。

只见在两段斑驳的土墙之中,一位农户牵着一头正张开大嘴、好像在嘶吼的动物,壮似牛,嘴却又长又尖,显得有些诡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经过细致的观察,专家们发现,这个动物的身子并不是原本画面上的,而是后来有人用绢补上去的。

这样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一件文物流传至今,靠的是一代代人接续不绝的细心呵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朝的文人墨客都会对画面进行重新装裱或修复,而他们的修复痕迹,也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文物的一部分。

所以当时的专家,替所有未来可能看到这幅画的人做出了一个决定——将那片绢补拿掉,理由是“宁缺毋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上河图》修复争议处换下的补绢

千古奇冤

但这个行为很快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作为从业者,应该遵守的准则就是尊重历史,无论是好还是差。

你完全可以专门对这一处进行讲解,而不是让后人只能看到“专家”所认为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然的话,在以后得修复过程中,是不是只要感觉哪里不对劲,或者哪个地方不好看,就能随意进行抛弃?反正“宁缺毋滥”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02年,这一失误才被一位名叫王开儒的画家指出,王开儒先生是专门进行古书画复制的专家,为许多名作绘制了副本。

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开儒版的《清明上河图》甚至被故宫博物院称之为“最接近原作的复制珍品”,享有着与原作同等的文物价值。

也就是在这期间,王开儒发现了被删去画面的细节,经过他许久的考察和分析,最终认定,故宫当年是把不该删的给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绢补上画的不是什么“尖嘴立牛”,而是一头正在发情的母驴

因为在不远处的画中,也刚好有看向这边的两头健壮的公驴,两处画面遥相呼应,默契斐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当王开儒将这个发现上报给故宫博物院后,却始终没有收到回复。

无奈之下,他写了一篇名为《清明上河图的千古奇冤》的文章,刊登在了大公报上,这才将真相公之于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文博学刊》

2、《王开儒清明上河图辩真》

3、凤凰网:《清明上河图》真迹其实有两幅

4、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