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如期召开,与会800多人,或伏案记录,或昂首沉思。

就在会议进行半途时,一人突然站了起来,掷地有声道:

“我要检举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小声讨论起来,多数人不明所以,四下打听检举人姓甚名谁,而一小部分人听完这句话,霎时脸色惨白、冷汗直流。

面对800多人的注视,检举人丝毫没有怯场,他拿出准备好的证据,开始一一列举刘青山、张子善的累累罪行。

随着叙述的深入,众人逐渐从疑惑转为震惊,甚至是愤怒,因为刘、张二人贪污款项之多、数额之巨,简直闻所未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检举发言足足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会后引起极大轰动,甚至惊动了毛主席。

主席看完调查组的报告后拍案而起,震怒道:“严查!严惩!当大斗争处理!”

一场震惊全国的贪腐大案由此拉开序幕,而身处漩涡之中的检举人,正是刘、张二人的同事李克才。

他是如何发现刘、张贪污的?又为何要走“会上检举”这步险棋?

这一切,要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报道中察觉贪腐

1949年7月,李克才被调任为天津行署副专员,与刘青山、张子善共事,时时往来。

在上任前,李克才心情激动,因为刘青山、张子善都是革命期间响当当的人物,自己对他们的事迹多有耳闻,早生敬佩之情。

然而,见到本人后,李克才大失所望。

因为刘、张二人身上不仅全然不见英雄气概,反而一身戾气,做事专横独断、肆意散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青山更是经常借口称病,闲赋在家,把工作一股脑丢给张子善、李克才。

对此,李克才虽心生不满,但顾念他们同事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忍了过去。

然而,几个月后,李克才偶然读到《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其中写出,天津有人冒充解放军,与富商交易,违法贩运木材。

文章并没有提到刘青山和张子善,但李克才从字里行间的细节中,敏锐察觉出这件事背后有他两人的影子。

于是,李克才找上张子善,质问他与这件事有没有关系。

张子善见事情暴露,还想矢口否认,但李克才紧咬不放,直逼得他说不出话来。

见隐瞒不过,张子善干脆摊牌:“是又如何,我们都是商量好的,出了事大家担着,与你何干?”

李克才听后十分气愤,但又真拿他没有办法,苦口婆心劝诫,反被他一顿讥讽,最后只能拂袖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后,李克才窥探到了刘、张二人罪行的一角,由此开始处处留意两人的言行,没承想真发现了许多端倪。

因为天津与渤海相邻,所以不时有洪灾发生,当时中国采取“以工代赈”政策,招募受灾群众治理河道,并为其发放粮食。

这本是为灾民谋福的举措,但刘青山、张子善却从中嗅到了“商机”。

1950年,刘、张两人靠侵吞粮款、倒卖粮食、骗取贷款等手段,牟利150多万,导致无数河工拿不到救命的粮食。

为了得到更多钱,他们还以次充好,将腐坏的玉米发给河工,十多名河工因此患病,甚至落下残疾。

这些事,有的是瞒着李克才进行的,有的就当着他的面做。

李克才多次警告阻挠,但架不住刘、张两人阴险狡诈,变着法地绕开李克才,将不义之财收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钱”的感觉很快麻醉了两人最后的良心,为牟取更多钱,他们开始更加不择手段,更加肆意妄为。

建机场的钱,吞!

水利专款,吞!

军用物资,吞!

凡是经手他两人的项目,能贪的贪,能拿的拿,短短几年,两人就已牟利超3亿(旧币)。

手里有了钱,生活就变得奢靡起来。

刘青山不仅住进了别墅,开上了豪车,甚至染上了大烟。

每天不是在别墅“吞云吐雾”,就是在风月场所“纸醉金迷”,甚至曾在开会时瘾发作,硬是要求推迟会议,注射完玛咖后再继续。

张子善同他不遑多让,在金钱的驱使下,他从一个作风严谨的战士,变成了一个爱慕虚荣的伪君子。

烟要抽最好的,酒要喝最贵的,筷子要用象牙的,手表要戴上万的,还要斥巨资,买下5辆轿车,出门尽显派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李克才一个月的吃饭钱才刚9元,但刘、张二人洗个澡就要花48元,由此可见一斑。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胆大妄为?难道两人真就到无人能管的地步了吗?

事实上,纵容他们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