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间,那个五岁以一段《贵妃醉酒》惊艳众人的小男旦长大了。19岁尚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念大学的巴特尔,戏龄已16年。他三岁开始学习京戏,四岁登台,五岁崭露头角。先得王志怡先生启蒙,后有幸得到梅葆玖先生亲自传授梅派艺术,小小年纪便成为京剧梅派第四代传人。

他在舞台上扮演过杨贵妃、洛神等绝代佳人,在生活中一眼看去,是喜闻乐见的小鲜肉形象,而稍加接触、交流,却会发现他的不同之处—言行举止在不经意间时时透出一股“执虚器,如执盈”的庄肃、守礼与谨慎。

这与他自幼的家教、爱好与学戏的经历分不开。当我们笑说他讲话老成,“不像个小孩子”,他认真道:“因为我和同龄人的经历太不一样了。”

他始终像个“小大人”一般,端坐着和我们谈论传统文化、真善美,以及他身为传承人的使命感,这些伴随他长大的事物仿佛已经深入他的骨髓,让他丝毫不敢松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色西装、白色立领衬衫、白色西裤/Shiatzy Che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19岁,言谈举止看起来和其他同龄人挺不同的。这是16年戏剧生涯带给你的吗?

我是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孩子。除了美,除了功底,京剧艺术教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几百年保留下来的剧目都是非常经典的,传达的都是真善美,教人为善。

一开始学戏的时候还小,不太能明白故事的内核和人物角色,而人的阅历是需要时间的,我不能慢慢等啊,那我就去书籍中寻找。我演《霸王别姬》,就去读《项羽本纪》;我演《贵妃醉酒》,背完了《长恨歌》;演洛神,反复吟诵《洛神赋》……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你扮演过的人物里,哪一个让你感受最深刻?

杨玉环吧,我从小演到大。一开始演《贵妃醉酒》那一段:皇帝没有来,她生气,独自饮酒。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是一个雍容华贵备受宠爱的贵妃。后来我读了有关她的各种故事、背景,读了李白为她创作的《清平调》,尤其看了玖爷爷(梅葆玖)排出的《大唐贵妃》,对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了。很多时候她给人的印象是红颜祸水,而玖爷爷把她刻画成为大唐而死、为真情而亡的女性,那天看演出时,我泪水哗哗地流。

京剧有不同的流派,但表演时首先应该考虑你演的是什么人物,而不是你的流派。

作为梅派传承人,你怎么看待这个名号?

名号是在实力之后的。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舞台上这块地毯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最后你拼的是真材实料,你一定要实至名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台下练了16年功了,很不容易吧?

京戏是我真正发自内心喜欢的,我愿意为它吃苦。大多数孩子都不太定性,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而我特别奇葩。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发现我一听京戏就不哭闹了,于是抱着我去京剧学习班,我一到那儿就特别开心地在地毯上爬。大一点儿报了班,压腿撕胯别的孩子都会哭,我反倒还乐,我模模糊糊地觉得,只要我吃了苦,站在舞台上就会特别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色绑带夹克/Croquis速写

黑色阔腿裤/Emporio Armani

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即便喜欢一件事,但坚持也很难,毕竟过程太辛苦太枯燥了。你呢?

我没有,一直都挺坚持的。五岁的时候,每天早晨六点我就准时起床练功,把我爸也给叫起来陪我练功。因为练功有一定危险,需要有人监护。最开始我在家里的小方毯上练,后来家里开澡堂子搬家了,太小练不开,我就去马路边儿上练。你看我的手有这么多茧子,就是那时候在村里的马路上练功,被石头磨的,我每天翻前桥,翻虎跳,拿顶……村里熟人多,路过的大人总是会鼓励我。

你热爱上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有来自家庭氛围的影响吗?

我姥爷一生饱读诗书,会雕刻,会书法、绘画,会针线活,博学多才。我妈妈受到他传统的教育,把这种影响也投射在了我身上,从三岁开始她就抱着我读《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诗词;我家的家风传承是“中正平和”,德行是第一位;还有很多细节,比如餐桌礼仪,“盛饭不讲话,夹菜莫过河”。我妈妈一直都很严厉,小的细节一点儿都不放过,刚开始我不太理解,后来接触到一些老先生,他们的修为对我影响非常大,我也理解了父母对我的教育是“严”之有理。

在别人眼里年少成名,有名师指点,很顺遂。你自己觉得呢?

这条路我走得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学业问题上,总是会遇到阻碍。因为玖爷爷很有格局和远见,他不主张我过早地进戏校一心只扑在戏剧上,而是让我读完普通高中再去考专业戏曲学院。他总说,人没有文化底蕴是走不远的。

他走了以后,我中考遇到一些波折,根据玖爷爷生前嘱托,玖奶奶和几位老先生力挺我去考高中,给我很大的帮助,使我顺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

一路有阻碍,更有贵人。我们知道梅葆玖先生对你的帮助和看重,他的夫人也对你影响深远?

玖奶奶陪伴了我十年成长,我跟她相处的时间比跟我爷爷奶奶还多。他们把我当亲孙子培养、对待。玖爷爷教我们练功,玖奶奶在背后付出。

玖奶奶对梅派艺术的付出太大了。她是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做过京剧团的顾问,出国访问交流翻译也靠她,她非常了解梅派的发展历程,最知道玖爷爷一生的心血。玖爷爷走了以后,未完成的心愿她就一件件去完成。

他们在时,年三十我都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他们走了以后,每年的年三十我都觉得空落落的。最遗憾他们没有看到我考上大学。

你很小就登台,一路在大众的目光下成长,有压力吗?

我的确是在大众眼光下成长的,大家对我要求会比较严格。有时候演出视频发到网上,会有一些质疑声,我不会认为那都是黑粉而不高兴,我会甄别,特别言之有理的我还会主动加他们微信。有的爱好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专业演员研究得还深刻,我很爱跟这些哥哥姐姐交流。

训练那么苦,还要面对审视的目光,你的负面情绪怎么排解?

唱戏要喊嗓子,我会去公园喊,把负面情绪都“喊”出去了。练功要“跑圆场”,尤其旦角儿脚底下要有功夫,我一般在练功房跑四五十分钟,其实挺无聊的,我就在这个时候思考和自我消化一些事情,困惑的,不愉快的。

我经常说热爱可抵万难,你有了热爱,任何烦恼都可以想办法化解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玫红色褶皱大衣、黑色长裤/Issey Miyake

黑色皮鞋/Jimmy Choo

国人对传统美学的热潮影响到京剧了吗?你感受到这种变化了吗?

感受到了。为什么京剧是国粹?它是徽剧和汉剧的合流,还吸收了昆曲,许多艺术才凝聚出了京剧。所以这两年随着国潮兴起,它恢复荣光是必然的,虽没有到达曾经的鼎盛,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了解它了。

你能为京剧传播做些什么?

我就是一名京剧传播者。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在学校都创办了京剧社团,亲身感受到周围的同学对它从陌生到了解和喜欢。一开始有的同学不理解“乾旦”,他们说:一个男生干嘛唱旦角儿?后来他们看了我的演出,看法改变了,他们惊叹整套流程全都是美,因为京戏融合了诸多古典传统艺术,扮相自不必说,戏服上的刺绣、彩鞋、头面、凤冠……无一不美。

国家还提倡“京剧入校园”,老师就让我带头去传播京剧艺术。我记得音乐课上,老师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些京剧的知识和唱腔,也分享我学京剧的一些经历,大家都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从小就意识到,这也是一条传播和传承的路径。

办社团效果如何?

我总结出来是教他们唱不如教他们鉴赏。欣赏戏曲也是一种美学能力。我讲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再结合表演,他们就很容易记住。在大众中间,也许他们一时半会儿还欣赏不了唱腔的美,但服装造型的美他们能欣赏,就可以从这些开始。而且教学相长,这个过程中我也能查漏补缺。

上大学后我跟戏曲学院的同学交流过,其实这样的大众普及工作就应该我们这些科班学习的人从小时候就开始做,而年长的名家们更多地活跃在舞台上,活跃在专业的教学岗位上。

你经常去国外演出,他们对京剧的反响如何?

国外的演出,澳大利亚去过两次,日本去了三次,新西兰、蒙古国等国家都去过,反响都挺热烈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日本演出,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几千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前面还站着不少人。梅大师(梅兰芳)是将京剧艺术传播到世界的第一人,日本人那时就通过他了解和喜爱上了京剧,我作为梅派艺术传承人,算是有些渊源。那天我一亮相,就瞥到一群人趴在舞台边上看,很感动。演出结束,观众们排好队等我合影留念,从舞台上一直排到舞台下。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喜欢京剧艺术,我特别自豪。

遇到过演出遇冷的情况吗?

目前还没有。但哪怕底下只有一个人看,也要完成我的演出。这是自古以来戏班的规矩,只要有一个人还热爱它,就要演下去。

你怎么理解京剧的创新?

打好传统的底子才能更好地创新,不能只为了迎合这个时代和市场去创新。新的传播方式比如短视频,我们也会去做,但先把传统的基石打瓷实了。除了唱念做打基本功之外,美学观念也很重要,要研究扮相、服饰等等。我会研究一代代大师们是怎么扮戏的,他们的改革之路是怎样的……难就难在这里,不仅是要成为好的演员,还要是一个好的鉴赏者。

编辑-颜语

形象-焦淼

新媒体编辑-锦鲤

文字-源木

摄影-C楠

化妆、发型-贾琴@东田造型

戏曲服饰-伊瞳@名伶靓影戏曲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