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见见思成,我有话对他说。”

1955年三月的最后一天深夜,值夜班的护士突然被一阵呼叫铃叫醒,此时已经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的林徽因,看着匆匆赶来的护士,最终只虚弱的吐出这样一句话。

可谁都没有想到,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林徽因都没能看到丈夫最后一眼,也就是这样一句话,成为了一代才女林徽因离世前的最后一句遗言。

那么林徽因去世前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她这样简单的一个要求都会被拒绝呢?

一代才女的长成

1904年6月,在烟雨蒙蒙的江南,一声嘹亮的婴儿的啼哭,打破了位于浙江杭州林家的寂静,而这个婴儿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林徽因。

大概连当时沉浸在孩子降生喜悦当中的,所有林家人都没想到,此时怀里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婴儿会在未来取得怎样难以想象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值新旧社会的交替,而林徽因的祖父,正是进士出身的林孝恂。

虽然“进士”一词听起来像是旧社会的产物,但林孝恂并非什么古板之人,他非但没有任何“重男轻女”的思想,相反看着粉雕玉琢的孙女,他立即想到了出自《诗经·大雅》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一句,林徽音一名也由此而来。

不过后来因为和同时期的一名男作家同名,才改了字,也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才有了这样一个更加有诗意的名字。

而因为出生在这样的书香之家,小徽因从小就比别的同龄人更爱看书,再加上从小跟在祖父身边,小小年纪的女孩早早地就明白了书本的重要性。5岁的时候,在当时的同龄人中间,小徽因就已经算得上是饱读诗书了。

但其实这些还并不足够,要说是什么让林徽因最终长成了如今这般成就,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林徽因从小见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感情纠葛。

小徽因出生的时候,中国正逢多事之秋,到处军阀四起,关于“革命”的苗头不断。林徽因两岁还未开蒙的时候,她的父亲林长民就怀着满腹的理想与抱负,远赴日本继续深造留学了。

所以幼时的林徽因其实对父亲的印象十分模糊,那时候交通并不便利,她并不能经常见到远在海外求学的父亲,只能通过父亲书信中短短的几行文字,感受到来自林长民的关心和疼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令小徽因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每一次接到父亲来信,母亲眼里的神伤和落寞。这种落寞伴随着父亲升官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一家人搬迁到上海,父亲迎娶了第三房妻子进门而变得越发深刻。

小时候的林徽因并不能理解父母之间的这种隔阂,但随着年岁渐长,她逐渐明白,父亲和母亲之间,其实是精神上无法跨越的鸿沟。

父亲在海外留学,见识过更多新奇、有趣的知识,母亲却出身商贾之家,从小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两种思想差异下,造就了父母之间这样无法逾越的差距。

当时母亲不懂父亲的抱负,不明白父亲说的“革命”,父亲同样不理解母亲的思想,也无法同母亲畅所欲言自己的想法、身为子女,尤其是父母都给了自己完整关爱的小徽因,没办法评判任何一方的对错,只是在心中暗暗发誓,自己决不能步了这个后尘。

事实证明,这个少女最终完成了她幼时在心中许下的愿望,无论是事业也好,感情也罢,她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不仅是在事业上,除了文学,还在自己专业的建筑领域双开花,感情上也一路携手梁思成,夫妻二人相辅相成,既是事业上的伙伴,也是感情上的灵魂伴侣,彼此走过了或艰难或甜蜜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波三折的感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