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饶思源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编者对本文有部分修订。

和前篇作者桂源泉学长一样,我也是插班进入一年级下学期上课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九江私立同文小学改为九江市第四小学,校园环境依然如故,直至1956年被撤销,前前后后学校不过29个年头,我们也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四小面积不小,但地面高差甚大。而塔岭南路高坡正是学校大门位置,不论学生家住何方,每天少不了爬坡上下。居高临下孰料也成避灾福地,1954年长江洪导致市区多处受淹,一夜间校园拥进众多平民(俗称”上水山")。那年暑期不得已延长十多天,影响开学上课已是后话不提。

1952年9月1日是开学及新生报名日子,我恰恰9月14日出生,年龄不符被拒之门外。父母在专区人民医院工作,孩子在家由外祖父陪伴,每天教我写毛笔字,粗糙的毛边纸日积月累写了不少。待到1953年下学期开学伊始,身为眼科医生的父亲,一只大手牵着小手,另一只手攥着我的“墨宝”,急忙赶往学校找校方交涉。终于,一年级(乙)班新来一名小男孩怯生生走进教室,我开始接受人生启蒙教育。

学校大门在一栋单层房屋中间,穿过门洞进入校园,眼前几棵大树根深叶茂。远处斜坡下一大片空旷场地(如今房屋扎堆)。进入大门左拐,只见两栋教学楼房并排伫立。其中一栋楼房保存完好,现为九江市历史建筑。还有一栋教学大楼颇具规模(见下图),却在“文革”后被轻易拆除,真是令人惋惜!大楼西面主入口有石砌台阶,也是师生合影的好地方。另外,裴敬思别墅也划入学校,成为老师办公住宿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级(乙)班位于教学大楼左边的教室,外墙条形窗采光好,南面内墙绘满彩色壁画引人注目,田间农夫扛着锄头,太阳照耀下的房屋、儿童及雄鸡……,好一幅村庄景物图。

教学大楼顶层是大礼堂,虽然有舞台,台下空空没凳椅,师生集会全靠站。舞台简陋条件差,学生表演惟妙惟肖,我班居然走出两位专业演员。有一天,大礼堂举行少先队集会,我也系上红领巾心里美滋滋。

班上人多教室坐得满满当当,课间休息各显其能。女同学喜欢踢毽子,剪、吊、悬、磕动作协调,看得眼花缭乱。校园有二张青石板面乒乓球台,依次排队单挑决胜负。更有草地打闹恶作剧,顽皮男生将青草打结,有人不知情奔跑时,绊倒在地引来哄笑。高年级同学比赛放风筝,蓝天吹白云、风筝上下飞,校园故事难以忘怀。

许多老师记忆模糊,而朱校长络腮胡子感觉好奇。体育老师姓黄,其妻操汉口口音,教地理常抱着地球仪。教音乐的罗老师会弹钢琴,形象优雅端庄。语文老师刘惠娟兼班主任,与同学每天接触面对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直到大家退休后聚会时,仍会邀请刘老师参加(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生活贫乏单调。有个同学家住西园,我从医院步行走到他家,只为借几本“儿童时代”回来看。学校曾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上下集一个多小时(中途休息),堪称历史大片,小学生那里看得懂,中苏友好电影院里叽叽喳喳。片名倒是记住了,苏联影片“海军上将鸟沙科夫”。

下学期很快结束了,学校发来《儿童生活学习报导书》(见下图)。一年级有国语、算术、体育、音乐、美术共五门课程,报告学生各科成绩、性(格)行(为)、生活记载以及家长意见等四大类情况。显然沿袭民国时期教育理念、方法及评估,对我国近现代教育体系的研究具有史料价值,限于篇幅不予详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幼年险些溺水的教训,被父亲写入家长意见中:“小学生值日打井水事,希照顾儿童们的安全。”当时校园地面有一口井,学生值日要打井水,提着水桶去教室打扫卫生。当初,医院花园地面埋几口大缸,用来收积雨水浇花草。我蹲在缸边看蝌蚪游弋,不留神扑通一声……,幸亏附近有志愿军伤病员闻声赶来施救,孩子受惊吓一路哭着跑回家。

时间定格在1956年,第四小学偌大地块被政府征用(日后为九江行政专员公署驻地),四小撤销师生分流,一、二年级学生及刘慧娟老师(1959年后调聋哑学校)、罗老师分流到双峰小学(图六)。三年级以上高年级到柴桑小学就读。至此,九江市第四小学终于落下帷幕,峥嵘岁月渐行渐远,销声匿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老师藏品,第二排左起第三人刘老师,右起第一人罗老师

——对原四小黄振西、孙敏兰、何盛林、陈木莲、廖兴、陈义瑞等同班学友的关注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编后记】

据1996年版《九江市教育志》记载,清同治七年(1868),基督教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传教士赫尔利在九江城外土桥口(今浔阳区湓浦路)创设第一所教会小学——埠阆小学,是为九江第一所教会学校。1881年改由美籍传教士库思非掌管校务,将学校迁至南门口,并扩办中学。原小学易名为同文小学。

以上记载或有年代与沿革的瑕疵

据《九江市教育志》记载,1949年5月,同文小学有教员11人,职工4人,在校学生203人。1952年,全市所有教会学校被人民政府接办,同文小学更名为九江第四小学。据1952年2月统计,被接办前的同文小学有教师8人,工友1人,在校学生183人,班级 5个。此后,《九江市教育志》对于该校情况再无记载。

1956年,因建设九江专员行政公署需要,九江四小地块被征用,学校停办,师生分流,就此结束了它的办学的历史。如今,它已被大多数九江人所遗忘。

这一次,通过桂源泉、黄振西、饶思源三位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这所学校的往事,让久违的记忆再次回到了很多老九江人的心中,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知道在九江还有这么一所学校,它是九江市也是江西省的第一所西式小学,它的开设是江西教育史的标志性事件,它开启了江西省的近代教育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