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前言:

毛主席生于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里,从小就开始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缓父母的辛劳。所以,毛主席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情感。

外出求学后,毛主席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吸收和培养党员的同时,十分重视做工人群众的工作。为了接近工人,毛主席脱下长衫,到工人们聚集的地方,与工人交朋友。因此,毛主席对工人也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

毛主席进京,工人们翻身做主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毛主席终于能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接收和管理城市的问题,但让毛主席更加放心不下的是工人阶级,他时刻关心着工人们的命运,热心地关注着工人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因此,毛主席总是强调:“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否则我们就会站不住脚。”

在解放中国各个城市的时候,毛主席最大的心愿便是“和平解放”。毛主席并不是一个好战之人,这一路走来他已经亲眼见证过许多同胞的牺牲,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和平是百姓们最期望的事。

所以在研究解放北平和华北的一些城市时,毛主席首选的是做策反工作,不到迫不得已毛主席不主张消灭。但策反工作并不是容易的,在徐向前争取和平解放太原的时候,阎锡山非常顽固,毛主席听后叹了口气说:“看来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

到了策反傅作义的时候,中共中央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各种关系和人脉尽最大的可能和平解放。幸而傅作义在关键的时候同意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及其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

北平解放后,全国总工会机关“平津支队”要进入北平,临行前,毛主席放心不下,几次发出指示:“进京后,要把好干部好房子给工会。”后来,中央将中南海新华门斜对面的“伪市参议会”交给工会办公,毛主席还为中华全国总工会题写了匾额,工人们感受到了重视。

1949年“二七”惨案二十六周年纪念那天,北平市召集了三万多工人的大会,庆祝北平工人获得解放,翻身做了主人。工人们各个扬眉吐气,在街上游行,他们还高声呼喊着口号:“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进入北平时,工人们就站在道路两旁,他们眼含热泪,激动不已却井然有序。当看到毛主席的身影后,工人们再也捺不住激动之情,纷纷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热情地伸出手与大家握手,有的工人紧紧握住久久都舍不得放手。

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后的第一站便是颐和园。从西柏坡到北平,党中央连续走了两天路程,一路上不敢耽搁半分,于是为了缓解大家的疲劳,组织上决定先让毛主席在颐和园休息一会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是清朝皇室消遣的地方,早些年对外开放过,但这里的建筑年久失修,又无人管理,显得一片荒凉。毛主席放下行李后,便提出与叶子龙散散步。走在园内,毛主席发现颐和园内没有一个游客,便出口问道:“为什么没有游客?”

叶子龙回答道:“为了首长们的安全,今天公园不开放。”社会部的同志也解释说:“这里原来住着和尚和工作人员,为了您的安全,我们把所有住在颐和园的人全部清理出去了。”毛主席听后皱起了眉,生气地说道:“公园不是私园,没有游人像什么样子。”

毛主席又询问了颐和园的管理状况,管理处柳林溪主任汇报道:“我们接收旧职工20多人,工人30多人。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的老工人们生活都比较艰苦,连工资都领不上。我们接管后,从市财政那里借钱发了两个月的工资。”

听到这里,毛主席的眉头才舒展了很多,他嘱咐柳林溪,让他们不要解雇辞退工人,以前是多少钱的工资现在还是多少,修建园林的时候要多向老工人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毛岸英在香山

下榻香山双清别墅后,有一天毛主席带着毛岸英出来散步,在东门下坡路路边遇到了几位正在休息的建筑工人,工人们忙了一上午正在吃饭。毛主席走近一看,发现工人们吃得都是玉米面窝窝头就咸菜。

毛主席坐在工人们旁边,热心地询问着他们家里的情况。工人们不知道毛主席的身份,没有感到拘束,很快就和毛主席热络地聊起天来。毛主席问其中一位比较年轻的工人:“你叫什么名字呀,多大了?”

询问后才了解到,这位年轻工人叫张国华,才17岁。因为家里穷只好出来打工挣钱。毛主席见这么年轻的孩子就出来干活,心里不是滋味,再看到他们手里吃的饭更是难过,他关心道:“吃冷饭再喝凉水可对身体不好。”

旁边有个稍微年长的工人接住话茬道:“现在能吃到窝窝头已经不错了,也已经习惯了。当年这里被日本占领后,连窝窝头都吃不上。国民党在这里时候也吃不上,只能吃棒子面,一天工钱只能买3斤棒子面。现在可比那会儿好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售货员在交谈

老工人对现状还是非常满意的,毛主席听后也非常的高兴,再聊了几句后便离开了。之后,毛主席又去看望了战士,去农民家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