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25日,开国上将王建安因病去世,1个月后,他的老战友、老部下才得知噩耗,众人感到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他毕生清廉风骨深深的敬畏。

“现在,我们有的追悼会越开越大,花圈越送越多,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浪费。我死了以后,就不要开追悼会,不要送花圈,把骨灰撒到老家的土地上肥田。”

在他之后,我党高级干部从简办丧事的优良传统开始代代传承,至今,有着“王青天”美誉的王老将军依旧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因为清廉,他从来不畏强权,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江青也对他忌惮三分,说起老将军在文革时的几件趣事,还真的让人倍感痛快。

就在样板戏风靡一时之际,江青身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创始人自然变得炙手可热,再加上外界无休无止的夸赞与追捧,样板戏几乎成了当时人们唯一的精神娱乐方式,可王建安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曾有一次,毛主席在中南海设宴,刚好江青也在,一行人同桌就餐,谈笑风生间自然免不了对样板戏的夸赞,江青也是极为得意,可就在工作人员端上一盘红烧肉后,王建安的一席话算是给了她泼了一盆冷水。

“你搞的那个样板戏再好,就像这红烧肉,你总不能每天叫我光吃它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见江青随即用大笑掩饰尴尬,又将王建安的一席话当做暗示,第二天就派人给将军送去了不少内部电影片,实际上,按照她睚眦必报的性情,对将军已然怀恨在心。

要说王建安哪里是能被轻易收买的老革命,生平最恨弄虚作假,凡事都要躬身亲察,在此之后,当他来到样板戏《龙江颂》的原型地进行调查时发现,原型真实情况与样板戏宣传内容存在较大出入,随即果断将实际情况向上反映。

江青对此做出批示,声称《龙江颂》与现实的差别是出于“唱腔的需要”,暗地里又忙不迭地给王建安扣上了“反对革命样板戏”的大帽子,对他发起剧烈批斗。

众所周知,“四人帮”曾对许世友将军恨之入骨,难得的是,王建安与许世友两位将军不但交情不浅,他们对待“四人帮”嗤之以鼻的态度也如出一辙。

就在一次华北地区备战会议上,提及突击提拔干部问题时,只见王建安对叶剑英直言不讳地说道。

“你们中央就有‘火箭干部’,就在你身边。”

当时,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火箭干部”典型就在会议现场,叶帅一度想要让王建安嘴下留情,可他佯装不觉,甚至对那群政坛跳梁小丑们展开更加猛烈的抨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王建安与王洪文刚好同乘电梯赴会,只见他的嘲讽依旧露骨且无所畏惧。

“你是乘直升机来中央的?”

言外之意,王洪文从上海提拔到党中央这一情况极不正常,对此,已是党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却是敢怒不敢言。

等到“农业学大寨”风潮来袭后,王建安也曾去参观过这一全国农业生产典型,可他的参观方式与旁人完全不同,既不按照指定路线,也不听经验介绍,而是徒步上坡下地,与当地农民展开个别交谈,也因此向中央递交了一份极为中肯的调查报告。

“大寨农民家中没有余粮,农田作业基本上是手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首要问题是把粮食搞上去。”

最终,这份报告被转发到中央政治局进行全员学习,也是党中央对王建安实事求是作风的一种肯定。

这就是当年敢“唱反调”的开国上将王建安,哪怕因此得罪“四人帮”,甚至极有可能因此万劫不复,他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革命初心,就连许世友晚年之际都对这位故友的个性极为感慨。

“我们俩的个性都很强,当年也经常发生争执,他那个倔脾气也是改不了,让很多人都不适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许老将军如此说,当年,王建安在军中却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表面上,他对下属干部的工作有些严苛,实则从来都是真心实意为基层士兵们着想。

就比如,每每下部队视察,他总会在饭前半小时直奔营区,下车立马就到食堂和士兵同席而餐,亲尝甘苦,且每顿饭都要吃锅巴,一旦发现其中有砂粒,所在部队的司务长必定会被斥责一番。

在王建安看来,锅巴中有无砂粒直接反映了炊事班的工作状态,更是司务长责任心强不强的直接体现,一位有责任感的司务长堪比半个指导员。

就在全军掀起学习“硬骨头六连”浪潮之际,王建安视察这一标杆连队之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参观好看而不舍得杀猪”、“为了内务漂亮搞得被子潮乎乎”种种情况令他感到痛心疾首,索性上书中央军委。

“‘硬骨头六连’只是树了一面政治红旗,搞这种八路军糊弄八路军的把戏,平时可以马虎过去,打仗要付出血的代价!”

这就是历经战火淬炼的将军本色,从来不会拘泥于固有认知,更不会不做调查、不听取意见就发号施令,即便在生命最后的4年时间里,身患主动脉瘤、高血压、心脏病的他,每年依旧要外出调研四五个月的时间,除了西藏与台湾,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

所以说,对于当年江青等人不可一世且不切实际的作风,王建安必定是不屑且抵触的,甚至还会全力反击,这也才是当年众多老革命至死不渝的清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