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CACA整合肿瘤学分会学术会议暨第十七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中国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于2024年4月19-21日在南京隆重召开。为促进肿瘤标志物领域多学科整合、全方位合作,大会秉承“创新、转化、合作、共享”理念,紧密围绕一年来肿瘤标志物及其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前沿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最新进展与热点问题。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陕西省肿瘤医院赵征教授就肺癌的精准治疗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等话题展开分享。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征 教授

  • 陕西省肿瘤医院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肺结节诊治中心副主任

  • CSCO肺癌MRD学院教学教授

  • 荣获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名医”荣誉称号

  • 德国 SANA 肿瘤血液中心访问学者

  • 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 199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长期从事肺癌、淋巴瘤、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工作,对乳腺、骨软组织、泌尿系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髓瘤等也有丰富治疗经验。在肿瘤综合治疗、靶向和免疫药物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是西北地区免疫治疗PD-1和CTLA4抑制剂的首处方医生

 赵征教授:多面出击,肿瘤标志物推动肺癌诊疗精准迈进丨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赵征教授:多面出击,肿瘤标志物推动肺癌诊疗精准迈进丨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

医脉通: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以及低剂量螺旋CT的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请您谈谈目前国内在肺结节的诊疗领域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指南推荐了什么样的解决策略?

赵征教授

陕西省肿瘤医院

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对肺结节的早期发现率有所提高,其中约95%为良性。然而,对于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比如长期吸烟、有家族病史以及存在既往肿瘤病史,肺结节的恶变率确实较高。在肿瘤专科医院中,这类高危肺结节的阳性率可达70%-80%。

肺结节的治疗和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些良性肺结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炎治疗或其他干预后可能会消失;而其他一些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在某一时间点突然增大。因此,动态监测对于肺结节的管理至关重要。

自从低剂量螺旋CT技术的引入以来,我们对高风险肺结节的跟踪监测变得更加密集,通常情况下会建议3到6个月进行一次密切监测,频次主要取决于患者高危和低危因素的区别。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量远低于临床放射科医生日常接触的辐射量,因此患者无需担心频繁检查带来的辐射风险。

对于出现的高危肺结节,例如从0.6毫米增长到一倍以上,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多达三年的时间。这期间可以密切观察肺结节的变化,并非所有的肺结节都会迅速发展至转移。当然,一旦肺结节迅速增大,患者应及时前往肿瘤专科医院进行专业干预。

总得来说,面对肺结节,大家无需过度担忧,完全可控、可治

医脉通:在肺癌的精准治疗中,您认为哪些生物标志物发展的比较成熟并且具有应用价值?

赵征教授

陕西省肿瘤医院

在21世纪初,我们迈入了肺癌精准治疗的新时代,这一时代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两种方法在实施前都依赖生物标志物的精确检测。例如,靶向治疗需进行基因检测,如EGFR突变、ALK融合、ROS1以及最新的c-Met、BRAF、HER2等,以确保治疗的精准性。而在免疫治疗领域,PD-L1的表达水平及TPS的高低则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尽管这些治疗方法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靶向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以靶向治疗为例,其疗效通常在60%至80%之间,约有10%至15%的患者存在原发性耐药,可能在六个月内病情进展。这就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是否有可能在治疗前就识别出这部分患者?免疫治疗同样面临挑战,单一免疫治疗在相应患者中疗效不到50%,这意味着近6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反而增加了过度治疗的风险和负担。

因此,未来的研究焦点之一将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技术,通过更精确的生物标志物识别和应用,我们有望为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医脉通:肺癌的精准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临床上也存在许多未曾满足的需求,能否请您结合经验谈谈,您认为在肺癌的精准诊疗中还存在哪些挑战?

赵征教授

陕西省肿瘤医院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医生和患者关注的问题是: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的到底能不能获益?如前所述,有10%至15%的患者可能存在原发性耐药性。我们是否能够在治疗前或治疗初期(例如治疗后一个月)及时识别出这些原发性耐药的患者,以便迅速调整治疗策略,引入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此外,免疫治疗的单药应用整体效果相对较低,PD-1高表达患者的疗效约为44%。因此,临床医生常常倾向于将化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这种组合虽然能将疗效提高约15%至20%,但同时也可能增加毒性。最近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免疫联合化疗后,虽然疗效提升,但治疗持续时间反而会缩短,这可能是由于化疗对T细胞具有一定的损耗作用。因此,我们当前的研究重点是确定哪些患者将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哪些患者将从化疗中获益,以及哪些患者将从免疫与化疗的联合应用中获益。

为此,我们正在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外周血的动态监测。在这方面,我们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和CD8阳性PD-1阳性T细胞的早期变化进行监测,这些监测的准确性非常高,大约在90%以上。此外,我们也在进行类器官的体外活体病理样本的动态监测,这也显示出了极高的研究价值。

编辑:Ryland

审校:赵征教授

排版:Ryland

执行:Squid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