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燕大

在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之间选择了涨价。

昨天,多条武广高铁线全票将在6月开启涨价冲上热搜,原因是涨幅在20%左右!

这个幅度着实有些吓人,绝大部分企业净利润增幅也没这么高,大量打工人的工资别说上涨,不降薪就已是幸事。这种涨幅,如果再减少一些绿皮车,那很多人出行都将感到肉痛。

去年三季度,央行表示:促进物价低位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今年一季度,央行表示: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咱们的文字历来博大精深,但不论去年和今年说的是“低位回升”还是“温和回升”,涨价都已经摆在桌面上。

我经常聊美联储加息降息控制通胀,因为美联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利用货币政策调节通胀,通胀过高(疫情期间欧美普遍10%以上)就要不断加息让通胀回归正常(当前超过3%,目标是2%);

通胀数字较低则降息放水刺激经济、保持微通胀,这一块干的最久的是日本央行,之前长期维持负利率政策。就好比你买房,利率超过5%、100万本金,三十年下来光是利息就差不多也要100万,而前些年日本房贷利率不超1%甚至低于0.5%,相比之下房贷利息就要少太多。

当然,利率这东西是动态变化的,高低起伏不定,受到各国经济状况、央行货币政策和外部美元欧元升值贬值等综合因素影响。

美联储日本央行通过加息降息、购买自家国债等方式来调控市场上的货币量,大家往往容易忽略,我国央行也同样,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实也是利用货币政策调节通胀或通缩。

央行既然要促进物价上涨,那甭管是去年买了个表还是换了块水表,印钞机都得比之前开的马力更足,毕竟水涨才能船高,所谓“温和”,个人感觉,翻译过来就是与大水漫灌相反,只要不是大水漫灌就算温和,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用涨价来刺激经济这种判断就没停过,经济不景气,不论你是换水表还是换电表都只限于局部,远远没有涨价去各种库存来的具有普遍性,这么‘优秀’的方案,还等个啥呀?

从宏观经济角度,涨价是能促进经济回暖的。零八年几万亿投下去搞基建,2015、2016那会房地产货币安置涨价去库存,短时间大量投入也就是大量热钱入市,物价自然大涨,经济也确实大幅腾飞,就业和收入都呈现大幅上涨。

2020年疫情开始后,老美全力开动印钞机,美联储无限购买美国国债,直接撒钱,物价飞升,着实狠狠刺激了一把经济,钱多的花不完。

但反过来讲,短期内投入量过大、刺激出来的增幅过高,也在变相透支未来。地方债务杠杆高企,房地产风险高企,这两块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防范风险领域,除此之外,居民个人和家庭的负债也是迅速站在高位。

至于老美疯狂印钞的后果,就是其国内破产流浪的人能挤满加州,暴力放水之后暴力加息收水,但加了一年多的息现在自己也被巨额债务压得喘不过来气,同时还要面对通胀下不来的难题。

资产是弹性的,债务是刚性的,买房子买黄金,价值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

但是借的债是不变的,除非还清,否则一直存在,不但存在还有驴打滚的利息。

我们的央行用“温和”两个字来表示促进物价回升,说白了就是把放水的“剂量”减小,防止出现暴涨暴跌,但思路还是那个思路。

之前涨价去的是各种库存、投向的是楼市和基建,现在的涨价则是集中在民生。

站在普通打工人角度,中短期内的阵痛是避免不了的,因为打工人本就最缺少风险抵抗力,就业和收入都是不稳定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家底儿越厚本钱越多的抵抗力才越强,就好比,这两天开股东大会的巴菲特公司,持有现金高达1820亿美金,很快还会超过2000亿美金,但他不下场,说是这时候美元利率太高、下场投资风险大。

对于他这种大鳄,钱永远是老的,能抵抗各种巨大风险,不但能抵抗风险,还能在高风险过去之后趁别人伤筋动骨无力应对,他进场抄底大赚特赚。

而绝大部分人的风险抵抗能力普遍较弱,央行要促进物价温和回升,相当于,之前大放水进入的是基建、楼市,现在缓慢放水进入的是水电、天然气、高铁票以及各类民生领域。

虽然了解点宏观经济的也明白,适度的物价上涨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刺激生产积极性,企业有盈利能活下来才能创造就业。

但是,目前来讲很多商品、物流、医疗等价格并不便宜,生活支出本身就不低,经济上不去本质因素是楼市、土地财政这俩之前的经济重点结构进入调整期,叠加就业和收入承压、居民负债较高。

在此背景下面向民生领域涨价,这个阵痛期或会持续很久。

毕竟对大部分人而言,收入不变,涨价了就只能不买或少买,变相的,又会继续导致生产制造端承压、经济面承压。

但现在涨价已经定了调,下半年,物价或许会超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