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到广泛讨论的话题,无论是哲学界、文艺界,亦或是宗教都在探讨死亡的虚无性。

而以包容性著称的电影,自然不会放过对这个话题的涉及,将死亡元素融入电影中,更加能引发人们对于死亡本身价值的思考。

日本电影在这方面做的尤其成功,将面临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逐渐转换为一种美丽而有诗意的方式进行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日本电影中的死亡艺术又是因何而萌发的呢?与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又是否有关联呢?

一、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亦是日本人的生死之道

在谈及日本电影的死亡艺术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现实中的日本人究竟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众所周知,日本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多欠缺的地方,自然灾害频发一直是日本的一个特点,在这些灾害中,家园被破坏以及生命的消逝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机械式的、充满压力的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双重打击之下,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甚至在2011年,日本的自杀率,一跃成为全球首位,其后由于警力的全面参与,自杀率略微有所下降。

在这种自杀文化,更是诞生了日本所谓的“自杀圣地”,山梨县的青木原树海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自杀这种行为有没有受到日本社会的谴责呢?

很明显没有,甚至与日本文化相辅相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导演清水浩的电影《不生》便是最好的表达,在影片中,一个13人的旅行团其中有12人都准备进行自杀。

而集体自杀的背后是日本社会中年男性日渐沉重的社会压力,这样的情节安排似乎又是合情合理的,让人找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

当然日本人对待死亡的另一种表达则是樱花,樱花常被用来代指死亡,虽然它是日本的国花。

如樱花般在刹那芳华间消逝便是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最好理解,因为它免去了生老病死的各种漫长等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崇拜,日本武士的“切腹”文化经此诞生,武士们皆认为死是平息耻辱的最好方法。

一时间“切腹”文化在日本盛行开来,引得诸多的浪人和平民效仿,这便是日本最早的自杀文化。

樱花的消逝,通常被用来比喻武士殉道,哀伤而壮烈,在这一瞬间似乎让人忘记杀戮的血腥,而一心只沉溺于唯美之中,于是一条生命便消逝了。

日本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武士道已经逐渐被日本人所遗忘,但是其精神仍然如富士山下盛开的樱花,一直都停留在国民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留至今的“物哀”更是显露出日本压抑的集体无意识,死亡也许是摆脱压抑的最终办法,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并形成了如今的自杀王国。

二、外在性——日本电影主人公以自身死亡去实现价值

在日本的电影中,死亡情节并不只是主人公命运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表达生命形态完整性的刻画。

而日本电影中死亡情节的外在性主要是用于表达主人公的目的,或者说主人公是以死亡为代价去实现某种意义。

这些目的在主人公的非正常死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日本武士的切腹自杀。

日本武士因何会选择切腹自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一是在于为君主效忠的目的,其二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誉不受损,其三是为了武士道精神的最终追求。

具体来看,为君主效忠的成分主要体现在为天皇效忠上,天皇作为日本文化中的独特产物,是一种超越宗教的信仰。

对于一名日本武士而言,无条件为天皇效忠甚至献出生命,是他们应该毫不犹豫进行的选择,当然这只是日本社会一些人的看法。

至于为了保持自己名誉这层含义则有不同的解释,在所谓“耻文化”的制约下,日本武士在面临名誉受损时,只能选择以死亡来避免自己的名誉继续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这个民族一直是一个隐忍的民族,历史上的一些事实也使得我们的确相信日本是一个隐忍的民族,但是什么都可以容忍的日本人在遇到名誉受损时,却又会体现其刚强的一面。

同样在日本社会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肉体的痛苦以及消亡是洗净自己罪恶所必须经历的一步。

一旦选择死亡,在死亡之后生前所受的屈辱也会随之消失,虽然在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听起来会十分荒谬,但是这却是日本社会存在的现实。

就武士道精神的最终追求而言,武士认为衰老时面对死亡是可耻和丑陋的,这不符合武士对于美的一贯追求,所以他们会选择在盛年时结束自己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日本电影中,选择死亡还有一种目的,就是为了崇高的爱。

日本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观,因而将这种爱情置于死亡的高度之上,往往在主人公刚刚确定自己的爱情时便会出现,而另一方常常会选择殉情。

对于爱情而言,死亡一方面消解了对于肉体的欲望,但是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其中最大的欲望,那便是对于爱情的欲望。

对于万事万物,日本人虽然有所追求,但是并不贪恋,于昙花一现间展示自己曾经最美好的一面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在一些人的极端观点中,认为真正的爱便是一个将其带入坟墓之中,这样才是极致的爱的表现形式。

三、镜头下日本电影对于死亡对象以及死亡过程的再现

“现实死亡是肉体和灵魂的共同消亡……现实死亡总是现实的死亡现象,而艺术的死亡意象它是想象性的超越现实的心理表象,是对死亡现象的一种合目的的审美虚构。”

在这种定义之下,可以将死亡对象分为物的死亡以及人的死亡。

首先是物的死亡,主要分为动物和植物的死亡,在日本电影之中单独出现物的死亡镜头通常没有美感,但是在却是电影整体美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日本电影《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中,存在着一种叫作“夕颜”的野花,女主光源氏便是通过在路边采摘这种花而认识了另一位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夕颜”花如其名一样,花期十分短暂,黄昏盛开的她们在第二天到来之前便会消逝,由此来暗示红颜薄命的结局。

无独有偶,日本电影《春之雪》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在描写狗与蝴蝶死亡之时,便充满了美感。

黑狗死在涓涓溪流旁,还伴随着樱花的掉落,而蝴蝶则是死在紫色的花丛之中,这里的美在于这两种物将自己的死亡完美地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日本电影中对于死亡对象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人的身上,因为男性和女性所表达的美感不同,所以又必须进行区别看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日本电影中男性的死亡,黑泽明的代表作《七武士》中对于男性的描写极为细致,电影的最后一组镜头中只有庆祝胜利的农民。

而为之奋斗的武士却全部孤零零地躺在了坟墓之中,与农民相比,武士更像是一阵风,来的快去的也快,在其中则体现了一种悲凉的美。

在对女性死亡的美的表达上,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唯美、凄怆的氛围,另外还带有一丝神秘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影《春之雪》中,男主曾经三次梦到女主死亡的场景,无一例外都是唯美的场景,紫色鲜花、幽暗月光映衬其中。

电影,为人类灵魂找到一处虚拟实在的栖息之地,缓冲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压力,让人们可以屏气凝神的静静窥探大千百态。

作者:我方团队空境勿语

参考文献:《死亡美学》、《面具下的日本人》、《死亡与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