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木易

编辑| 木易

<<——【·前言·】——>>

你是否曾经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小女孩悬挂在半空中,脚下则是狂暴的河流,周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

这是发生在云南的一个真实故事,时间追溯至200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女孩名叫舍燕恰,是一名傈僳族的孩子。

她的日常生活就是每天通过一条简单的溜索跨越滔滔江河,只是为了能够到达对岸的学校接受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令人震撼的画面被一名江苏电视台记者捕捉下来,并迅速传遍全国,让人们开始关注这些生活在山区、面对巨大困难但仍然坚持学习的孩子们。

那么16年后,“溜索女孩”舍燕恰过得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溜索女孩

2007年秋,江苏一支电视采访队在云南怒江边布腊村进行采访时,无意中看见一名八九岁的小女孩在江面上溜索。

那抹红色衣衫在江上摇摇欲坠的倔强身影让她看了就无法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琳燕也注意到,如果那名女孩失足坠入江中,恐怕很快就会被激流吞噬。

于是她立即拿出摄像机,开始拍摄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视频回到电视台后,经过剪辑加工,很快以《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为题制作成新闻片在各大媒体上播出。

短短数分钟的视频记录下这个叫余燕恰的苦学女孩在波涛翻滚的怒江上摇摇晃晃前行的场景,看得人心惊胆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人们才了解到,余燕恰所在的山村只有这么一所简陋的乡村小学,而她的家位于学校的对岸。

两岸之间并无桥梁,村民们只能依靠这条自制的长绳作为交通工具。

看似简单的绳桥,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而言却是生死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为了读书,余燕恰还是咬牙忍受这艰辛。

每当江水湍急,吹来的山风更大时,她都不得不格外小心,才能保证自己能平安到达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已经是2007年,在许多城市地区,孩子们普遍享受着免费入学的义务教育。

人们简直不敢想象,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小学生要孤身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去学校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溜索,孩子上学的唯一交通工具

溜索跨越怒江,成为云南贫困山区孩子们上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名叫福贡的地方,居民通常生活在极度贫瘠的土地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缺乏有效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一条长长的溜索,它连接着两岸的悬崖峭壁。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通过这条溜索穿越激流滚滚的怒江,来到对岸接受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燕恰4岁时第一次在妈妈的抱带下滑过了横跨在怒江两岸的绳索。

这根借助两边高地落差而产生滑行的绳索,是连通布腊村与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妈妈还清楚记得那时河水的湍急声以及女儿瘦弱身体在怀中轻飘飘的感觉。

她害怕这摇晃的绳索会让余燕恰失手坠入江中,所以一路紧紧抱住她。

而小小年纪的余燕恰还不明白这有多危险,只记得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以及母亲温暖的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余燕恰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时,也不得不每天滑溜索到对岸去上课。

一开始,母亲还十分担心,坚持每天早早起床,送余燕恰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自己身上农活又多,日复一日也吃不消。

渐渐地,她只能放心让女儿自己上学放学了。

余燕恰好同伴们勇敢地面对这条危险的“交通工具”,因为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望胜过了对高空滑索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根细长的绳索于余燕恰而言还是过于危险。

她的体重太轻,常在滑到一半时失去动力,只能停滞在江面等待救援。

所幸每次村里大人都会及时赶到,把她救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命运的爱心之桥

有了记者的报道,“溜索女孩”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开来,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这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地方。

经过多方的努力,一场大型的公益行动拉开了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爱心行动由江苏电视台主导,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个媒体参与。

经过数个月的努力,社会各界共筹集到140余万元善款,用于修建一座能够让村民们安全通行的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名为"布施底桥"的大桥成为连接两个岸之间的纽带,不仅方便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公益行动也为布腊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村民们得以跨越地理限制,走出小村庄,开拓眼界,寻找发展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余燕恰而言,这座爱心桥不仅仅是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更是一种生活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大后回到家乡

随着村子逐渐兴旺发达,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一座新的公路桥很快取代了那根危险的溜索,架起了通往知识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燕恰如获新生,终于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步行上下学了。

这给她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教师悉心指导下,余燕恰勤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她多次在各种考试和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县级及以上奖项十余次。

许多客观条件改善的同时,她自己也在这段时间成长为一个充满上进心、有理想抱负的青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毕业后,在老师和学校多方举荐下,余燕恰以优异成绩考入昆明医科大学医学院。

整个家乡为之骄傲——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第一次从这个偏远山区走出,进入顶尖高校。

这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报,也预示着她即将谱写崭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期间,余燕恰潜心学习医学知识,又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

她渴望学以致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乡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余燕恰果断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回到故乡,在县医院担任医生。

尽管条件艰苦,收入微薄,但她从未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余燕恰的倡议和努力下,村委会逐步扩建和改造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完善设施,使偏远山村也拥有了基本医疗保障。

许多儿时的伙伴也被她的精神感染,选择回乡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子里新建的学校教学楼,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得“溜索女孩”也就是余燕恰的故事也被拍摄成教育电影,但剧中的女孩娜香的命运则充满了悲剧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路上学》中的遗憾

《走路上学》是一部让人深感痛惜的电影,它讲述的是生活在云南怒江贫困地区的小孩们如何为追求教育机会而奋斗的故事。

其中女主角娜香的悲剧命运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娜香是个体贴的姐姐,她每天都会帮助母亲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

瓦娃则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他羡慕姐姐能溜索过江去读书,于是偷偷地学着姐姐的样子,尝试着自己溜索过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老师的到来,为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带来了希望。

她不仅耐心地教导学生们知识,还关心他们的生活。

当看到孩子们冬天里没有鞋穿时,聂老师决定为他们筹集鞋子和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娜香却因为保护新鞋子,不慎从溜索上跌落江中,失去了生命。

六个月后,一座崭新的铁索桥横跨在江面上,瓦娃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脚上穿着和姐姐同款的新鞋子,站在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仿佛在寻找姐姐的身影。

这一刻,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也看到了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溜索女孩”余燕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方、经历了什么,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有着追求更好生活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们也应该学习余燕恰的精神,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