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历史解密,请关注微信我们爱历史(ID: his-tory)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朱大路

日本战国时代有首“饿杀三木,渴杀鸟取,不用一兵,水淹高松”的民谣,说的是“战国第一出人头地之人”丰臣秀吉(当时叫羽柴秀吉)进攻关西时发生的三场著名攻城战,称赞其将兵粮战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优秀的战例给其积攒了大量的政治资本,为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说,“饿杀三木”是秀吉派遣重兵将三木城团团围住后,在城池四周挖起深沟高壑、筑造土城,断绝三木城与外界的联系,袭杀、阻扰援军进入,城内因长期断粮只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终于完全丧失战斗力,不得不以城主切腹为条件开城投降。而“渴杀鸟取”,顾名思义是通过决断水源的方式攻破鸟取城。

三场战役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水淹高松”。高松城是中国大名毛利氏最前线的坚城,易守难攻,且有七座支城互为犄角,危急时刻可以相互救援,高松城的城主清水宗治有勇有谋,守军士气高昂,要想一举攻破此城难度可想而知。

秀吉与宇喜多的联军于天正十年(1582年)三月正式攻打高松城,四月间秀吉先后攻破了冠山城、宫路山城等七座支城,剪其羽翼,使得高松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虽然支城的陷落让城内的士气受到打击,但依赖着坚固的城墙,城内军民对坚守此城仍旧保持乐观的态度。毕竟城的东面有足守川作为天险,攻击部队又无法在城前的小道上展开,在如此狭窄的地形贸然进军,极容易被铁炮屠杀,攻城陷入僵局。只有秀吉持着团扇悠然自得地站在山上观望,一副成竹在胸的姿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到了五月,梅雨季节来临,秀吉向诸将下达了作战命令,将筑造大堤,利用梅雨和足守川对高松城发动水攻。据说当时给予筑造大堤的农民佣金极为丰厚,运一俵土嚢的泥土就发给米一升、钱一百文,高额的回报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堤全长三公里,有六米之高,共花费米六万余石、钱六十三万余贯。为防止守军偷掘堤坝,秀吉在大堤上安插了鳞次栉比的哨楼,组织巡逻队严密监视,即使在夜间也被篝火照得如同白昼。大水在数日间便漫淹没高松城,冲毁民房无算、人畜皆惊,城防工事坍塌,刀枪弓箭也被锈蚀,城主清水宗治不得不依靠杀掉一些投降分子来立威,民心强定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恐慌情绪的蔓延。清水宗治多次组织敢死队扎起木筏冲击大堤,可面对强大的攻城大军,这只是困兽犹斗、垂死挣扎罢了。城内的物资也支持不了几天了,城破成了迟早的事。

数日后,苦苦等待的毛利军总大将毛利辉元带领援军约四万人终于赶到高松城外,布阵于猿掛山,诸军看到高松城被水淹没的场景时,不由得惊惧交加,感叹大势已去。事已至此,毛利辉元只能硬着头皮组织军队全力冲击堤防,希望可以挽狂澜于既倒,反败为胜。可秀吉早有准备,各路突袭都没有奏效,奇迹最终未能产生。徒劳地增加双方的伤亡罢了。眼看高松城破是旦夕之间的事情,毛利辉元考虑到城中的士兵和百姓以及秀吉可能水攻来瘫痪毛利军,加上在秀吉背后,传出织田信长已率大军出动的消息,因此请来与秀吉交情甚好的外交僧安国寺恵琼请求和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织田信长遭到本能寺之变出人意料地身亡,秀吉急着回军抢班夺权,一方面把山阴道、山阳道完全封锁以防消息走漏,另一方面却故意抬高和谈条件以免毛利家怀疑而洞悉他即将撤军的意图,要求割让备中、美作、伯耆三国和清水宗治切腹,强迫毛利家臣服于织田信长。六月四日,清水宗治在两军阵前坦然切腹,高松城之战以秀吉的全胜告终,此城也因这场大战成为日本一百名城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丰臣秀吉的一场战争艺术表演,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吸引了一大批崇拜他的粉丝,包括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石田三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田三成最初因“三献茶”事件得到丰臣秀吉的赏识,以忠诚、仁义、足智多谋著称,是秀吉的得力干将,后更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五奉行”的首席元老。丰臣秀吉死后拥立其子秀赖。在关原合战中指挥西军对抗德川家康,战败后被捕,被斩首于六条河原。

石田三成富有极强的经济才华,是知名的能吏,一直跟随秀吉东征西讨,侵入朝鲜也是他负责的后勤补给。可与他天才般的经济才华不匹配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因为军事能力的低下常遭到同僚取笑为“战下手”(即不会打仗的人)。急于证明自己实力又异常崇拜秀吉的石田三成终于在天正十八年(1590年)的忍城之战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彼时秀吉统一日本指日可待,唯一的障碍就是雄踞关东的老牌大名北条氏。北条氏在几乎倾全日本之力前来征讨的丰臣军面前,已经势如危卵。秀吉以主力进攻北条氏居城小田原城,而另派麾下诸将攻略后北条氏的关东各城。其中,秀吉以心腹石田三成为主将,大谷吉继、长束正家及臣服的关东诸将为辅,合兵约二万七千进击忍城忍城地势低洼,没有险要的山川作为屏障,四周只有一座小山,荒川从旁而过。城主成田氏长接到北条氏的命令,在战前率军进入小田原城,眼见事不可为,在暗中已经向丰臣军请降,忍城里只有500骑兵,算上战前发动起来的农民,勉强只有三千左右的军力而已。此战石田军占据了绝对优势,也许是秀吉刻意的安排,让石田三成在天下一统之前秀一把威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可依靠正面进攻一举取得本战的胜利,石田三成却不愿轻易放弃这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当年攻略高松城的情景历历在目,主公站在堤坝上指挥若定,宛如军神一般,滚滚的洪水犹如奔雷猛兽般将敌军吞没,这是何等的气势恢宏。忍城之战必胜的结局已定,二三流的将领来担任指挥都可达成目的,我石田三成岂能与庸才相提并论,不如效仿主公来个水淹忍城,轰轰烈烈地留下不朽传奇,为后世传颂。

当石田三成巡查过忍城的地形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不听副将们的苦苦劝告,执意要效仿秀吉“水淹高松”的计谋,召集了大量的民夫,立下重金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工程,堤坝完成后引入荒川之水。毕竟是财可通神,二十八千米的大堤拔地而起,石田三成不禁暗自得意,自己的工程可远远超过了当年主公建造的啊。说来也巧,大堤建成后一连下了好几天的暴雨,水淹忍城之势已成,忍城已经是石田三成囊中之物!不料当天深夜,沉睡的丰臣军被一阵霹雳般的轰鸣声惊醒,睡眼惺忪的士兵揉着眼走出帐篷,想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的人意识尚未清醒,便被势如狂飙的洪水卷走,有些见机快的士兵立马发现是大堤崩塌,洪水倒灌到军营了,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给他,夺路而逃。可人力在这洪水面前又是多么的脆弱,溺死者甚众,丰臣军大溃。

原来忍城不同于高松城,高松城堤坝只有三千米宽,派遣兵力守护巡逻是绰绰有余,忍城长堤有二十八千米之长,丰臣军的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而多日的胜利也让诸将产生了麻痹心态,没料到守城方胆敢借天降暴雨之际偷掘大堤,用来毁灭忍城的洪水自噬了攻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水奔腾而出,带来的泥沙、木石填塞了道路,忍城周围变成了泥泞不堪,再次进攻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数倍。丰臣军经过一夜的奔逃已是疲惫不堪,忍城守军士气大振。虽然战败的结局不能改变,可毕竟此刻城池还是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

直到最后,忍城也没有被石田三成攻陷。北条氏在小田原城被攻破后表示臣服,忍城由城主成田氏长劝告后开城投降,是极少数在投降后被允许保存武器和财产的城池。石田三成的战败也为今后西军在关原合战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倒是其建造的大堤残部,“黑色幽默”般的成为了著名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