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为证•文脉悠远”

鲍家屯村俗称“鲍屯”,距安顺市区东22公里,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年,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2012年12月,鲍家屯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家屯建筑布局具有显著的防御功能,被称为“明代屯军堡子”,寨子由寨墙、寨门、村巷、碉楼组合,形成了“街巷为阵、屯阵合一”的“瓮城八阵”防御体系。

八条弯曲的巷子以“阵”为名,分别是青龙阵、白虎阵、雄狮阵、长蛇阵、火牛阵、金鱼阵、鹿角阵与玄武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进入的人,不知究里,很容易在里面绕圈子。据村里老人回忆,以前还有“内瓮城”,一大两小,呈品字形,互为依托,四周是五米多高的石墙,一旦有敌攻入,进入“瓮城”之内,村人即可居高临下,对来敌给予痛击。

寨中心位置,建有五层碉楼一座,在上面可俯看整个村寨。

碉楼建于清代,平时可作住房、仓库,遇敌来犯,则是防御体系观察哨与指挥中心。

碉楼门前,高悬一副对联:

八阵巷,弯转有数,易进难出灭匪寇;

五层碉,挺拔无双,远观近击保平安。

挺拔而坚固的碉楼,凝聚了鲍家屯祖先智慧结晶的建筑,在匪患猖獗的年代,所有的兵器都对准它而来,杀声震天,在其棱角坚硬的外表下,敌人最终铩羽而归。时过境迁,碉楼依然在时间之上,岿然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家屯这一建筑设计,进可攻、退可守,还可诱敌深入,“瓮中捉鳖”、逐个歼灭。

曾经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已然远去,鲍家屯村民纷纷建了新房,搬了出去。老寨子里那些四合院中的雕花窗棂、垂花门楼,还有踩踏多年已磨去了棱角泛着青光的青石板,无声地途述着一群从中原征战西南后留戍通向云南的交通要道、亦兵亦农,在此生根发芽、开花散叶的屯堡人的家园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鲍家屯,如果不去看看水碾房,就会留下很多遗憾。春天的水碾房在一片油菜花海和小桥流水中,静谧唯美得就像一幅中国画。因水碾房旁边周围常年流水哗哗,这是“碾房听音”的由来。

这是由石木结构的普通民居,三间一层,石墙木架石裙板,屋顶则由错落有致的石板盖成。由于长年有人居住,加上成为“景点”后适当的修缮,整栋房子干净整洁。在莹白与青灰的结合中,在青山绿水间,水碾房与周围的河、桥、亭融成了一体,成了一道风景线。

鲍家屯村这一河段,原有六个水碾房,其余五个均已拆毁。这户水碾房因兼为住房,顽强地保存下来。

2011年,在中国水科院水利研究所的主持下对其进行了修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古水碾重获生机,为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留下了真实的样本。

以往转个不停的木垂与石臼安静地躺在石磨盘中,这个曾经为鲍家屯村民减轻过许多劳动力的水碾此刻就像时间之外的老物件,虽然已经静止,却传达出难于言表的某种情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屯堡山歌“水碾碾米农家乐,解放劳力上山坡。从此告别碓与磨,农工商贸时间多”的歌声里,农耕时代的炊烟,似乎又在古老的村落里升了起来。

鲍屯村古水利工程是先民们巧妙利用水资源,与自然合谐共处的一大杰作。2011修复水碾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委员会对涉及的整个水利工程及其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为“黔中都江堰”。2014年6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水利工程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家屯的汪公殿是寨中的核心建筑之一。其门上大匾,额书“功冠唐勋”四个大字,两旁对联蕴含了千百年来鲍家屯村民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之情:

古今圣贤千秋敬,

历代忠良万民尊。

每年正月十六,是鲍屯村祭祀汪公的日子,全村人齐聚,迎汪公,祭汪公,祈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好不热闹!

夕阳西下,登上村中心的碉楼,领略那居高临下,饱览秀美的田园风光的同时,看着纵横交错的巷道,该是多么惬意的事。

声明

以上信息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记者@武贵琼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