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英交战,清军曾在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中吃了大亏,一败涂地。

这种战术早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在了欧洲,在战场上排成几横队的士兵们随着激昂的军乐,一步一步向着敌方阵列匀速推进。直到射程合适,第一排一齐开火,然后错开身位换弹,第二排士兵开火,形成射击循环。可以说,这种战术能对敌阵造成极为有效的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队枪毙”战术虽然行之有效,却又特别考验部队的士气,试想,大家排成阵列对着敌军枪口缓步前进而不能射击,这是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当时英军要求一定要“看清敌人的眼白”的时候(大约18米)才能进行射击,可见,这么近的距离需要士兵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

自古以来连死刑犯被枪决的时候都要被蒙住双眼,士兵们要做到“排队毙人”首先就得面临“排队被毙”。

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线列步兵这种“排队枪毙”战术简直就是二货扎堆的真人版,槽点满满。但是,实际上,这却是当时最先进、最实际的战术,没有任何其它战术能比它更加有操作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某个将军脑袋让门挤了,偶尔为之情有可原,但16世纪至19世纪这400年间所有欧洲将领―――包括皇帝陛下的脑袋都给挤了那就不太可能了。

在1759年的英法之战中,英军阵列就采取了这种战术向法军推进,以3300人排成两行一步一步逼向法军3500人。在推进的过程中承受了法军两轮子弹,英军减员两成,仍不还手射击,甚至,连沃尔夫少将都在这两轮射击中身亡。

当两军距离缩短至三十米时,英军举枪齐射,第一轮射击就干掉了法军千人,与此同时奏起战歌继续推进,等到了两军相距二十米时英军又是一轮猛射,又打倒了法军八百人。最终,使得法军就此崩溃,英军大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战争中,英军从推进到胜利只用了二十分钟。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许多战争持续几个月才能造成上万伤亡,而这一场战争中仅二十分钟就使两军锐减几千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火器技术并不高明,滑膛枪的精度有限,百米外杀伤率低的可怜,更何况,这种火器随着频繁射击还会伴有哑火炸膛等故障发生。英军的这种战术虽说会优先敌军遭受伤亡,但是,却在整体上提高了滑膛枪的命中率。

并且,在一轮射击后又有较为直观的战果,士兵们一扫颓势气势高涨,可以称得上“后发先至”。还有就是,平时训练是一回事,到了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的战场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初上战场能不腿软、不尿裤子已经是好样的了,指望士兵像平时那样平心静气的瞄准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有着3万兵力的清朝军队在倒下一千人后立即溃逃,这也间接体现出了清军将士的作战心态。在之前的鸦片战争中,中英两方部队的军备并没有多少差距,就是士兵们这种贪生怕死的心态导致清军一路溃败。

线式战术看起来简单,实践上是很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队形,长达数公里的几列横队,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得听着鼓点,按照固定步幅齐步走,这需要长时间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一旦放羊就只有被屠杀的命运了,所以说:队形就是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没有类似英军的这种“排队枪毙”战术呢?

很遗憾,虽然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军事英才辈出,但是,并没有这种战法的出现。“排队枪毙”这种战术可行的先决条件,是“燧发滑膛枪”。由于,这种枪械用扳机撬动火石,点燃火药击发子弹,所以,必须由前膛装载子弹,根本没办法伏地射击。

枪膛又没有膛线这一构造,最终,导致射程精度都不是很高。武器决定战争模式,那是在滑膛枪时代,射程近而且不准,所以,只能那么排列。

在17世纪的时候,这种武器开始在欧洲各国普及,清朝在雅克萨战争的时候已经见识过这种火器,可惜,清廷只是用燧发滑膛枪去打猎,并未装备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清朝士兵的主要火器,还是传统的鸟枪(铳),这种武器有点火绳枪的意思,十分落后。由于要点燃火绳击发,以至于射速缓慢,每个士兵手中的鸟枪做工又不统一,长短都有,所以,清军根本没法齐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军用这种武器,充其量能做到“排枪射击”。就是士兵们站在一起,朝一个方向瞄准射击,参差不齐的枪响后立马缩到后方长矛兵阵里去。这些,在流传下来描绘清军作战的画作中略有体现。

到了1850年,清军也逐渐配备了先进的枪械,于是,湘军和淮军的武器更新换代,与此同时,线膛枪进入了清朝。这种新式武器面前“排队枪毙”战术就已经不适用了,更为优秀的“散兵战术”则更适合这种线膛枪的发挥。

这时候的清军直接跨过了“排队枪毙”的时代,跳级学习了“散兵”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跳级学习的不止清军,还有使用了几百年火绳枪的日军。可以说,两国部队都没有使用“燧发滑膛枪”的经验,直接进化到了线膛枪作战时代,而两军的学习效率在后来1894年的鸦片战争中就有了高下之分。

据当时的日本军队说:“清军根本没有战术队形,虽然,同样配备着新式线膛枪,清军聚成一团团的散乱“队形”冲向日军,在射程以外就开始放枪,毫无纪律,而战况一旦出现对清军不利的情况,全军立马溃逃。”

纵观当时清朝士兵的军事素养,也难怪清军一败再败了。

参考资料:

『《欧洲的排队枪毙时代》、《燧发枪时代怎么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