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南朝偏安一隅,除了自身政治上的原因外,那便是兵种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五胡皆以骑兵为主力军种。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平缓的地势就是骑兵最佳战场,更何况那个时候双马镫已经开始普及于骑兵之中。

双马镫的运用,使得骑兵战斗力飙升,北方借助骑兵的战斗力使得东晋(南朝)保不住中原地区。而北方对骑兵的依赖又不适合南方作战。

南北势力,因为“兵种”上的差异,保持了另类的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骑兵武器的发展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冲击战术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骑兵的武器也可以看出来:带有横戈的戟逐渐被马槊取代。

(骑兵主要靠冲击力刺杀敌人,戟有横戈会阻挡骑兵的穿刺,若骑兵的力量稍弱甚至会被挡下马。因此与矛类似的马槊,便得到了普及。马槊可以理解为矛,但只有比普通矛长的才能称为槊。因为骑士不仅仅要刺敌人,还需要收回武器。若武器杆太短则不利于收回。槊刃要比矛刃要更长,槊杆也要比普通的矛杠长)

《三国志》中张辽便是用戟,“辽被甲持戟”。至于有名的吕布,在《三国志》中倒是没有记载他使用方天画戟,而是有吕布用矛的记载。

在《后汉书·董卓传》中李肃“以戟刺之(董卓)”,结果对董卓的伤害有限,最后吕布“应声持矛刺卓”,杀掉了董卓。这也间接说明了戟的穿刺性不如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槊的穿刺作用,体现在骑兵的冲锋。比如两军骑兵交战,常见的战法便是双方相对冲锋,在快要接近的时候,骑士既要想法用槊刺中对方,也要尽量躲避对方的冲刺。

双方若人数较少,彼此交手之后,便会拉开距离,然后双方再次对向冲锋,直到一方失败。但若骑兵失去了助跑空间,便需要近身作战(甚至有的时候需要下马作战),这个时候过长的槊便会影响自己的发挥。因此,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骑兵往往有这三种武器。也就是《魏书·燕凤传》中所记载的“上马持三仗”。

三仗便是三种武器,双手各拿一种近战武器,然后备一把弓箭以防需要远程攻击。

《晋书·刘曜载记》,刘曜攻击陇西陈安,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 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

矛刺刀劈,威力大增。

陈安不仅有刀、矛等近战武器,还带有远战的弓矢。这便是“三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书·石季龙载记下》中,冉闵同样双手持有武器,“闵所乘赤马曰硃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

至于马槊的冲击力,可以从《南齐书·高帝纪上》中的一段记载看出其威力。

荆州刺史沈攸之与高道庆练习马战。练习中出现意外,“于听事前合马槊,道庆槊中破攸之马鞍,攸之怒,索刃槊”。

沈攸之事后“索刃槊”,可见练习中双方只是拿着空槊杆,没有槊刃,但仅凭槊杆就将沈攸之的马鞍击破,可见若套上槊刃,杀伤力有多大!

骑兵战术在战争中的应用

因为骑兵超强的穿刺力,便需要速度的配合。因此骑兵最怕陷入敌阵中,尤其是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方阵的时候。

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骑兵往往会从多个方向试探冲击,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对方的弱点。这个弱点不仅是步兵阵型中的弱点,还需要保证骑兵能够穿透过去。若骑兵不能穿透敌阵,那么很有可能陷入步兵的包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骑兵找到弱点,便会发动冲锋穿杀过去,冲到步兵方阵后方一定距离后,再掉头冲击。步兵一旦无法挡住,在骑兵这样的冲锋中,很快就会失败。

东晋陶侃与叛将杜曾作战,就是因此而败,“时曾军多骑,而侃兵无马,曾密开门,突侃阵,出其后,反击其背,侃师遂败”。(《晋书·杜曾传》)

刘裕伐后秦,被黄河北岸的北魏骑兵尾随。刘裕便用步兵结成“却月阵”大破北魏骑兵。刘裕胜利除了士兵战斗力高以外,便是因为刘裕士兵背靠黄河结阵,骑兵没有办法穿透刘裕的战阵,只会陷入步兵的阵中。骑兵为了速度优势,往往防护较低。失去冲击力的骑兵,一般不会是防护精良的步兵的对手。

能够正面冲阵的具装骑兵

骑兵虽然是靠速度取胜,但有的时候却需要打攻坚战。具装骑兵因此而诞生。

具装骑兵也可称为重骑兵。骑士与马都被铠甲覆盖,因此具装骑兵又称为”“铠马”“铠骑”“铁马”“铁骑”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装骑兵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如官渡之战中,曹操获得袁绍“马铠三百具”。

在北魏与后秦的柴壁之战中,拓跋珪“诏毗陵王顺以精骑冲击, 获兴甲骑数百, 斩首千余级”。这里的甲骑便是具装骑兵。

北魏长孙肥与后燕作战“获铠骑二百”, “铠骑”也是具装骑兵。

具装骑兵战斗力极强:既有骑兵的冲击力(虽然比轻骑的速度要慢得多),又有步兵的防护力。因此数量虽然少,但战斗力惊人(数量少的原因便是铠甲制作成本太高)。

北魏攻打后燕,拓跋珪“诏将军长孙肥等轻骑挑之,帝以虎队五千横截其后,斩首五千, 生虏七百人, 宥而遣之”。所谓的虎队便是铠甲上印有虎纹的具装骑兵。拓跋珪主动截住敌人的后退之路,这是要全歼敌人。

兵法云:围三缺一。就是防止敌人做“困兽犹斗”拼死反抗。拓跋珪敢用五千虎队断敌人生路,这是对己方战斗力抱有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裕灭南燕时,曾俘获一批“具装虎班突骑”。当天师道反晋的时候,乘船顺江到达建康城外。当时刘裕主力正在攻伐南燕,便将这批俘虏具装虎骑派出去,天师道众人“并聚观,咸畏惮之”,不敢上岸攻击建康。

具装骑兵有良好的防护,因此他们的主要作战意图便是冲击敌阵,将敌人切割、冲散,打乱敌人的阵营。为具装骑兵后方的轻骑或者步军冲阵做准备。

当然具装骑兵若需要速度的时候,将铠甲一脱,仍会拥有骑兵的速度。这些是可以根据战场形势改变的。

比如刘宋元嘉末年北伐魏朝。当时宋军面临北魏的具装骑兵,逐渐落入下风。宋军骑兵统帅薛安都便脱去自己的铠甲,“马亦去具装,驰奔以入贼”,以轻骑的机动性,来平衡北魏的具装骑兵的杀伤力,使得“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大大缓解了宋军的颓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骑兵的奔袭战术

若说具装骑兵攻坚,那么轻骑兵的打法就多变了。

轻骑兵的防护措施简略,因为他们需要的是速度。但正是由于防护不强,轻骑兵往往担任侧面袭扰、攻敌之后的任务。

北魏攻打南朝,历来就是采取攻敌之后的战略。哪怕南朝取得长江北岸的城池再多,北魏军先不做处理,直接让骑兵越过城池奔向南朝辎重,断南朝大军补给。没了补给,你南朝大军能坚守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