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建东

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

爱尔兰作家说过的这句话,适合于大多数的历史时期。

世界上万分之九千九的人,都不会被记忆,即使你每天都发朋友圈,最后也会被别人在所有的服务器里逐渐删除。

而只有一些别致的灵魂,他们看到了星空,才会最终留下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平乐》中的宋朝文官

嘉祐八年八月,汴梁吹起了一阵秋风,工部郎中王安石的母亲吴氏辞世。

京城里吊唁的士大夫排起了队,都给这一位实力派人物送温暖,几乎要踏破了门槛。

天底下很少有无缘无故的殷勤,职场上更少有真诚的爱与恨。虽然工部郎中,很不算权倾朝野的角色,但王安石此时的另一个职务,却是为皇帝起草制诰。

而起草制诰,就是给皇帝当秘书,未来大概率会被进一步使用。

所以,大家来这里,与其说是看重了王安石的为人,不如说,他们是在投资各自未来的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但芸芸众生再多,也并不代表所有。

总有一些狠人,不准备买他的账。

比如,正挂职霸州文安县主簿的苏洵

来自眉山的他,正在朝里编修《太常因革礼》。

虽然看上去,只不过是丁点不大的小官,翻不起多大浪。但性情中人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要给王安石一个难看。

当别人都在刮肚搜肠地构思挽词,苏洵则用战国纵横家的文法,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传世文章,《辨奸论》。

从题目里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是教天下人,怎么样辨认出奸臣。

看上去是在启发群众,但事实上,这篇文章里奸臣的所有特点,却都是王安石的特点……

比如,王安石践行仁义道德,打动了很多人。

苏洵就说奸臣“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

比如,王安石不怎么注意吃穿,生活质量很一般。

苏洵就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是不近人情。

而不近人情,就是事出反常,而事出反常必有妖。

而且,苏洵还举了例子,证明这样的人,就像是先秦历史上有名的奸人:开方、易牙、竖刁……

最后,苏洵还做了推测,因为现在出了这样的人,以后“天下将被其祸”。

而届时,他苏洵自己也“将获知言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洵 字明允 人称“老苏学士”

永远不要怀疑唐宋八大家的文采,他们写出的文章,都有很强的传播力。

而这一篇恶搞文章《辨奸论》,原本就是苏洵处心积虑的作品。

所以,虽然最初只是在私下里写出来,但没过了几天,就还是如期传到了王安石手上。

历史上没有记载,当时王安石有没有写心得体会。

但将心比心,王安石的感受可想而知!

虽然这时候的苏洵,在体制里也不过是一个酱油男,但他既然是苏轼和苏辙的老爹,在汴梁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在京城的文人圈子里,这个只是文安县的主簿的人,因为实在太有才,又因为实在太可爱,所以有时候受到的待遇,甚至不亚于半个宰相。

而在他时常一起喝酒的朋友里,正在当宰相的,以及后来要当宰相的,就有韩琦、文彦博、田况、张方平、欧阳修,以及后来做了王安石的死对头司马光……

而毫无疑问,这些人后来也都认真学习了《辨奸论》。

虽然他们对里边的观点不一定都认同,但几乎没有一个认为文章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修 字永叔 号六一居士

—04—

而看了文章的这一群人中,其中最有心得的,可能就是后来做到参知政事的张方平

N年以后,他受到了王安石的排挤,然后又N年,他给故去的苏洵写墓表,竟然就把当初的这一篇《辨奸论》全篇录入。

然后,张方平还附带了分析:“定天下之臧否,一人而已!

而不好的名声一旦出现,就会传布很久!这一篇《辨奸论》,后来逐渐传播到失控的状态。

甚至于一直到清朝时,吴楚材吴调侯合伙编《古文观止》,还把它选入其中,作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看上去,从古到今都是看热闹不嫌事情大的人。

但事实上,这也许都是一直以来不满王安石的人,持之以恒地借题发挥。

只不过宋朝那一年,一向都是锋芒毕露的王安石,被苏洵这样的一个人,用这种一样方式恶搞后,却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假设,如果他实在气不过,一不小心去反击,万一又被苏轼苏辙兄弟再联手,又写两篇《辨奸论》,结果会有多么不堪设想?

不用我细说,你也一定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方平 苏洵挚友 官至参知政事

—05—

事实上,苏洵做得确实有些过了火,哪怕连苏轼和苏辙都感叹过:“嘻其甚矣!

而且,即使到后来,全宋朝都在借题发挥骂王安石时,一向公道的司马光依然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不过,天下的事件都有其因果,从来不会又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即使是神仙打架,也都有其源头。

苏洵和王安石之间,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一些误会。

而且,王安石还是率先惹麻烦的那一个。

嘉祐元年,50岁的欧阳修在汴梁第一次见到了36岁的王安石,然后,盛赞其诗文。

与此同时,在眉山闭门读书十年的苏洵,也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沿江出川,进了东京。

半辈子力主古文复兴的欧阳公,想不到在半年内,就见到了唐宋八大家里的另外四个人。

心情激动的他,同样被三苏笔下不一样的文章所圈粉,然后说,苏洵的文章有荀子之风。

而一贯豪放仗义的苏洵,也很认可欧阳修。

于是,他们成为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刻本《嘉祐集》

—06—

按照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好朋友的好朋友,依然会成为好朋友。

所以苏洵、苏轼和苏辙,应该很快就会交往王安石,然后一起快乐地喝酒。

但也不知道王安石是搭错了哪根筋,也或许还是因为太直率,当苏洵的文章传遍东京时,正好也被他看到。历来推崇孔门经典的他,然后说了一句: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听上去很好,但放在宋朝,这一句相当于今天说的“文风不正”!

而且,王安石似乎还不尽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圈子里,公开批判三苏刮起的战国风。

哪怕数年以后,苏轼和苏辙同时参加制科考试,大获成功。王安石仍说他们笔下: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

这就很不友好!不仅公开批评人家老爹,还生成要毁人家孩子的前程,作为家长,谁能受得了这一种直白?

于是,阴差阳错地,苏洵和王安石,也就越看越相互不顺眼,进而成为了死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平乐》中的苏轼、苏辙

—07—

而文豪之所以成为文豪,往往就在于特别好逞口舌之利!

身为古今文坛第一家,三苏又哪里是省油的灯?

只是他们在等待时间……

于是,直到王安石老娘辞世,老苏就开始教育世上人辨奸!

虽然王安石当时名声还很好,辨奸理论一时还没有占据多大流量。

但日后变法时,反对他的人就多了起来,而这些人最喜欢拿出的思想武器,就包括苏洵的这一套辨奸学说。

而且,攻击还不止于理论,生活中,苏洵也不放过任何一次贬低王安石的机会。

比如,一向贬低王安石的明朝作家冯梦龙,就在他的《醒世恒言》里,收录了一件有趣的事。

喝高了酒的王安石偶然夸能,在众人面前说:“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

而苏洵正好在场,就带着酒怼道:“谁家儿子读两遍!

估计王安石当时听了,简直是要吐血,一定特别后悔自己在苏洵这个人面前,说这么一句话。

但苏洵人还不尽兴,又补了最后一句说:“不惟小儿只一遍,就是小女也只一遍。”

是啊,谁家孩子,能比得过他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苏祠博物馆 可爱版苏洵

—08—

于是,三苏和王安石,四个本来都还不错的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骂战中,逐步相互伤害,刺激对方。

只留下古今中外看热闹的群众,以及利用这一矛盾的真正小人。

而苏洵对王安石的厌恶,也因此遗传给了苏轼和苏辙。

进一步地,他们这种彼此文风的不和谐,最终上升到了对彼此政见的激烈争论。

然后,小人们进一步利用他们的君子之争,就把原本只是言论的较量,转化为了对人身利益的打击。

于是,就促成了乌台诗案,也促成了后来,苏轼和苏辙的长期贬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画像

后记

治平三年孟夏,宋朝最成功的家长苏洵,在汴梁变成了一阵南风,留下了一堆复古战国文章,传播到了如今。

王安石,其实也真的不是小人,当元丰二年,很多不好的人借着乌台诗案要搞死苏子瞻时,他却站出来跟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而作为当时变法的总舵手,他当时问皇帝的这一句,份量很重。

苏轼后来保住了命!元丰七年,他和已经罢相的王安石相遇在金陵,感慨之余,写下了《次荆公韵四绝》:

其一

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

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

其二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其三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其四

甲第非真有,闲花亦偶栽。

聊为清净供,却对道人开。

这,代表着他们的和解。

也代表着,两家孩子气一样的文人,也在各自经历人世的风雨后,最终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