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陈赓率领的第4兵团和邓华的第15兵团同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了英勇的作战,不久广州宣告解放。为了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当地的报纸特意撰写了文章进行发表,同时刊登的还有陈赓、邓华等将领的照片。

四十六军的一名解放军战士看到报道后,他激动地指着邓华的照片说道:“这是我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华将军

上级领导得知后,马上将他的情况汇报给了军长詹才芳和司令员萧劲光。随后这名小战士主动给邓华写了一封信,邓华拿着手中的信件,激动地说道:“我的孩子啊,终于找到你了。”

邓华:如果我能活下来的话,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母子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湖南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志士,邓华也出生于革命思想氛围浓厚的湖南。

邓华原名邓多华,从小父母就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厚望,把他送到了当地最好的私塾读书。邓华在学习上十分刻苦,成功地考取了长沙的南华政法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候的邓华

学校读书的时候,邓华阅读了大量的革命书籍,并接触了不少共产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邓华心中向往的是西方的自由恋爱,可父母提前为他安排好了一门亲事,对方就是邓华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邱青娥。

由于邓家和邱家是世交,加上邓华与邱青娥还是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性格上很合得来。邓华的父母希望两家在此基础上亲上加亲,于是便主动寻了这门亲事,不料却遭到了邓华的反对。

当时的社会上已经掀起了自由恋爱的浪潮,从小接受先进教育的邓华对包办婚姻那一套做法极其抵触。父母得知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华在学习

面对这场包办婚姻,虽然邓华在思想上比较抵触,可自己毕竟还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父母的安排下,邓华选择了妥协,与这名叫邱青娥的女子结了婚。

邓华和邱青娥两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他们对彼此间的性格非常了解,所以婚后的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却十分幸福。

1926年,革命的浪潮在全国风起云涌。邓华的哥哥邓多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地动员身边的亲人参加革命。

在邓多英的影响下,邱青娥剪成了短发,加入了当地的妇女联合会,开始迈向了新的生活。邓华也在哥哥的推荐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全国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就在北伐军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邓华的家乡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邓华担心自己的家人,便不顾生命危险着急地赶回了家乡郴县。当邓华回到老家后,却得知了父亲邓养源因为支持革命势力被当地的民团关进监狱的消息。邓华不敢露面,他只得委托亲人借钱打关系,这才把父亲救了出来,而邓华则躲在了岳父家中。恰巧这时,妻子邱青娥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邓贤诗。

这是邓华第一次当父亲,心中十分的激动,他对眼前的这个孩子充满了期望。而他之所以给孩子取名为邓贤诗,则是希望他能够如同圣贤之人一般,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终身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南起义(油画)

1928年年初,朱德、陈毅等人发动了湘南起义。邓华得知消息后,作出决定,要跟随湘南起义的部队一起上将冈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时候的邓贤诗还不满一岁,邓华眼看要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心里更加难过了。但为了下一代人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他只得下定决心离开家乡。

临行之前,他对着自己的妻子说道:“如果我能够活下来的话,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母子。如果有一天我死在了战场上的话,你也不必过于悲伤,自当去寻你的良缘。”

说完之后,邓华便一咬牙离开了家乡。

邓华离开家乡后,来到了朱德的麾下作战。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可他革命意志坚定,从来不怕吃苦,加上他学过政法类的相关知识,很快就被组织上提拔为政治部的组织科科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在反围剿的斗争中

在中央红军发起的“反围剿”斗争,邓华展示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他在前线率领自己的部队和红一团与敌人进行作战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邓华带领的队伍硬生生地拖住了敌人的三个师。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军队内部缺乏文职干部,党组织便任命邓华为八路军115师685团的政治处主任。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计划在平型关地区发起对日军的伏击,邓华所在的685团负责拦截日寇的先头部队。战斗开始之前,邓华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在日军的先头部队达到的时候,邓华命人果断地进行出击,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路军战士在平型关发动伏击

当时邓华所部面对的是板垣师团第21旅团,他们号称日军中的“钢军”。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邓华没有丝毫的畏惧,他亲自冲上前线,与敌人以命相搏,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不久,邓华又率领部队挺进了平西,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在当时的红军内部,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说过邓华的名字。

妻子因病逝世,儿子下落不明

邓华走后,妻子邱青娥独自承担起了所有的事情。她没有任何的抱怨,自己一个人把孩子慢慢地拉扯长大。

随着邓贤诗逐渐长大,母亲邱青娥讲起了关于邓华的事迹。他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大英雄。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同父亲一样保家卫国的男子汉。他每天都在家里盼望着,希望有一天能够早日结束战争,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团聚在一起了。

可邓贤诗还没有等到这一天,母亲邱青娥却患上了重病,由于家境贫穷,买不起治病所用的药材,没过多长时间邱青娥就离开了人世,只剩下11岁的邓贤诗独自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年代的邓华

邓华得知消息后,当下做出决定,把儿子邓贤诗接到自己身边抚养。可战场上的形势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指战员的邓华更加担心的是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他只好放弃了心中念头。

每当想起孩子的时候,邓华只得强忍着思念的泪水,为远方的孩子祈福,希望他能平安地生活下去。

战场形势逐渐稳定后,邓华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专门回到老家去寻找邓贤诗,可是却没有任何的消息。正在邓华焦急的时候,周边的邻居告诉他,孩子可能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去外面讨生活去了。

邓华本想继续打听孩子的下落,可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他只得继续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指挥前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