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儿气管炎--于氏解热止咳煮散(于己百方)

组成:

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30g,炙甘草10g,葶苈子10g,大枣6枚,胆南星10g,地龙12g,鱼腥草15g用法:上药粉碎,入2个纱布袋中,用开水冲沏或煎煮5~10分钟,饮服。1次1袋,1天2袋。

功效主治:治疗小儿气管炎

方解:本方实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而成。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所致“汗出而喘”者,于教授认为其既解表寒,又清里热,为寒热并用之剂,风热犯肺,风寒化热,或外寒内热等,凡属肺热喘咳,无论有否表证,有汗无汗,皆能获效。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泻肺行水祛痰,下气止咳平喘,专治痰涎壅盛所致之咳嗽气喘,胸闷短气而大便干结的病症。胆南星、地龙祛风化痰,定痉止咳;鱼腥草清热解毒。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降气止咳之功。

加减:

咯吐黄痰,加黄芩10g,麦冬12g,清热化痰;

咯吐白色泡沫痰,加紫菀10g,款冬花10g,化痰止咳;

咽喉疼痛,加板蓝根12g,牛蒡子12g,玄参12g,清热利咽止痛;大便不干,去葶苈子、大枣,加茯苓杏仁甘草汤化湿行水,降气止咳。

体会:

小儿气管炎临床非常常见,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要症状。于教授认为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抗病力差,不耐外邪侵袭,极易感寒受热,引起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同时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所伤,致使脾失健运,痰湿蕴盛,上贮于肺,壅阻气道,故发病后难以速愈。小儿感受六淫外邪,卫气失宣,肺失肃降,或乳食生冷,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引起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无论证属风寒、风热,或是痰热,西医皆用抗菌消炎之法治之,治疗后虽然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全身症状缓解,但是抗菌消炎药物常为苦寒,易于伤胃损脾,使痰湿不易消除,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痰湿极易热化,所以此时病理变化的焦点是痰热停滞体内。一则闭塞气道,肺气宣降失职,二则腑气不通,肺气不得肃降,因此肺气上逆,咳嗽久久不愈。治疗重在清热化痰,通腑降气;盖痰热一除,腑气一通,则气道通畅,肺气得降而咳嗽自平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方中药味分析:

麻黄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杏仁

【性味】苦,温,有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石膏

【性味】甘、辛,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葶苈子

【性味】辛、苦,大寒。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肺原性心脏病水肿。

大枣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

胆南星

【性味】苦、微辛,凉。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

地龙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

鱼腥草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痈排脓,利尿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