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寒冬,中原大地寒风呼啸。

河北农村一个堆满杂物的机井房里,正缩着个年迈的老头,盖着床棉被,脸冻得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围住的人都知道,这个老人是被家里人赶出来的。

两个儿媳嫌他是个拖累不肯照顾,就把他塞到这个破旧、狭小的机井房里。

平时老人一直靠捡废品卖钱为生,有些邻居也会送些吃食,今日天冷,他不敢出门,也没人来送饭给他。

突然,小房子的门被打开,村长带着几个穿工作服的人进来,伸手就塞给他三十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英雄,您受罪了,是我们来晚了!”

之所以称呼这个独居在机井房的老人为“老英雄”,还要从他曾经的战斗岁月说起。

老人名叫孙顺明,六十多年前,年仅十六岁的他加入了解放军,跟着部队来到了福建的新兵训练营。

十六岁的孙顺明青春正盛,并不是那副躲在棉被里、被冻得脸色青黄的垂垂老态。

他怀抱着一腔报国热血,每日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盼望着能早些上战场,真正为保卫民族、保卫国土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在福建训练了几年之后,孙顺明跟随部队来到了重庆,这次的任务变成了“挖山洞”。

重庆地势条件复杂,工作枯燥艰苦。战士们每天全靠双手挖山洞,也没有舒适的地方休息,体力消耗很大。

孙顺明年纪小,并不知道“挖山洞”的意义何在,还闹过几次情绪。

班长及时劝导他,并不是非上战场拼刺刀才算打仗,只要是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都是光荣的事情。

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孙顺明知道自己是军人,国家有需要,他就必须服从命令,全力以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任务结束之后很久,孙顺明才知道,他们所在的这个地方是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这项工程的名字叫816核工程。

当时正值中苏两国关系破裂时期,国际形势紧张,战争几乎一触即发。

然而此时的苏联拥有核武器,相当于比我国的战斗力高出一个阶层,所以对我国来说,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央一边自己研究核武器,一边下达各省建立好战略后方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816核工程,曾代表了共和国头号绝密核军工程,千万个无名建设者在这里呕心沥血,还有无数像孙顺明这样的战士,在这里用双手创造了奇迹。

不少战士在建设这项工程当中牺牲,有些甚至不知道名字和原籍,他们的墓碑上仅写着烈士之墓。

几年之后,这项任务因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调整而暂停,孙顺明被调往了西北地区,而后又被调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当一名边防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正是六十年代,西藏地区全面解放,而印度军队却对我国的北部地区虎视眈眈。

我国加强在墨脱县城的解放军力量,孙顺明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派往此处的。

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严苛,而且是高原环境,作为一名典型的内地人,孙顺明刚来到这里时十分不适应

喜马拉雅山脉气候说变就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雪崩,泥石流,暴风雪,驻扎在这里的战士们的生命每天都会有危险。

孙顺明是中原人,并不适应这样的高原环境,但作为军人,他以坚韧的毅力克服着困难,每次执行任务都干脆利索。

这样的生活枯燥但也平静,然而没过多久,战火就烧到了军营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屡屡进犯中国西南边境,不仅多次在边境制造冲突,甚至想要染指西藏事务,获得西藏的控制权。

印度士兵经常潜入我国境内安营扎寨,烧水做饭,态度嚣张,孙顺明几次差点和对方动手,但没有明确作战命令,他也不能主动挑起事端。

一直到1962年9月20日,印军越过英国伪造的“麦克马防线”,向我方边防军发起突然袭击。

印度人有备而来,明目张胆地将炮火对准了我国的领土,

我军部队开始勇猛还击,但由于双方武器配备差异较大,人数也是差异悬殊,一时间我军伤亡情况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顺明所在的巡逻班立即投入战斗,战士们顶着炮火义无反顾往上冲,有人倒下,就有更多人往前

战火无情,孙顺明眼看着身边的伙伴们负伤倒下,刚刚还鲜活的脸庞被击中在炮火中,年轻的生命瞬间定格。

他根本来不及伤心,危急中只顾开枪还击,举起枪猛烈地对着敌人扫射。

许多边防战士在对战中壮烈牺牲,孙顺明也中枪负伤,大腿上的枪伤血流不止,班长让他立即离开。

但孙顺明秉承着轻伤不下火线的态度,咬着牙硬生生地把子弹从腿里给抠了出来,草草包扎伤口后继续冲锋,后来援军赶到,才得以送到医院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毕竟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孙顺明的腿从此落下了病根。

这场战斗沉重打击了印度军方的嚣张气焰,战争结束后,孙顺明所在的班集体获二等功,他也被授予了一等功。

之后的战役里,孙顺明次次勇猛作战,从不退缩,屡屡建功,是当之无愧的战斗英雄。

但也由于这种冲劲,他落下了不少伤病,身体已经不适合再打仗,被调到了部队防区。

如果孙顺明选择留在部队,本来是可以升官的,但是最终他选择了退伍,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三十岁的孙顺明回到了河北老家。

他十六岁入伍,在军队的时间几乎占了生命的一半,如今三十岁再回乡,不少人都已经不认识他。

家里的老房子也早废弃,颇有“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的荒凉。

孙顺明没有大肆宣扬自己曾经的战绩,就像是一名普通百姓一样,重新过上了平凡日子。

他用退役费用翻修了老房子,开始做农活,下地劳作,平时还会主动去帮街坊邻里干活,似乎只是农村里最普通的青年人。

没有人知道,这个扛着锄头笑呵呵的农民,曾经扛着炮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伴着鲜血杀敌。

日子一晃好几年,孙顺明在村民的介绍下相亲结婚,添了两个儿子。

一家四口热热闹闹,虽然不算富裕,但靠着自己的双手,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孙顺明和妻子也慢慢变老,他把曾经的功勋奖章都藏在了箱子底,从来没和任何人说起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是不愿再回忆那段枪林弹雨穿梭的回忆,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要踏踏实实过日子。

两个儿子快成年的时候,孙顺明的妻子不幸重病去世,家里所有的重担压在孙顺明一个人的肩上。

他只能缩衣节食,拼命赚钱攒钱,给两个儿子攒下来娶媳妇的钱,日子过得很难,但好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

没想到两个儿媳都不是好脾气的人,妯娌之间争吵不断,家里没天安生日子,最后干脆分了家

这时候孙顺明的养老就成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年纪大了,身上又有年轻时留下的病根,身体一直不好,一度成了两个儿媳的“眼中钉”,谁也不想养。

大儿媳说他不会帮家里干活,是拖累;小儿媳说他手里没钱,只能靠儿子吃饭,是累赘。

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得知家里的情况后,竟然也不向着自己的父亲,由着自己的妻子“踢皮球”。

最后甚至把老人从家里赶出来,让他自己去住村外简陋的机井房,很少上门去看他。

忙碌了一辈子的孙顺明,就这样独居在机井房里,这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条件几乎比他当年打仗的时候还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们都觉得于心不忍,时常回来看望他,给他送些吃的,孙顺明自己也会到处捡破烂卖钱。

村长带着政府工作人员上门的时候,孙顺明还以为是不让自己捡破烂的,直到工作人员说出来意,又把存有三十万的银行卡交给他,孙顺明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我们找您好久了,没想到您居然在这!”

工作人员解释说,早几年他们就开始老战士的抚恤金、补助金的发放工作,但一直没找到他。

这是因为当年孙顺明参军的时候文化水平低,连自己的名字都没分清是哪几个字,名字写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们想发补助金的时候发现根本“查无此人”,还以为孙顺明已经离开家乡去了外地,政府发给他的抚恤金也只能一直存在

没想到因为名字搞错,让当年的老英雄受了这么多年委屈。

政府人员表示十分愧疚,立即把多年积攒下的三十万一次性交给了孙顺明,并告诉他以后每月还有2000元的生活补助。

孙顺明眼眶红了,他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党和国家还能记得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着他找出一只破旧的木箱子,从里面拿出他珍藏多年的功勋章,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孙顺明住进了公家房,吃饱穿暖,终于过上了踏实的晚年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得知老人的“隐藏身份”后,两家儿子儿媳都主动上门来看望,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居住,言语之间露出讨好的意思。

但孙顺明表示自己在这里住的很好,不希望回家麻烦孩子,如果他们有时间,可以来看看自己。

三十万的补助金,孙顺明也没有留给孩子,而是取出其中二十万捐赠给村里,用来建学校,也是感谢村里乡亲们这么多年对自己的照顾。

剩下的钱他留给自己做养老钱,省的之后三灾六病还要麻烦孩子。

孙顺明老人的一生也是历经波澜,吃了太多苦,但他在战争年代用生命保卫的祖国并没有忘记他,让老人得以度过一个安稳踏实的晚年,也算得到了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