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在给大西洋鲑鱼苗注射疫苗。

4月22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邀请来自集美大学、烟台大学等有关专家,在山东省烟台市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云溪育苗基地对“海水养殖动物疫苗应用示范实践”课题的阶段性研究工作——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和大菱鲆弧菌三联灭活疫苗对大西洋鲑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现场验收。

验收当天一大早,走进云溪基地的大西洋鲑育苗车间,抽水泵轰隆隆作响,七八个养殖人员忙得热火朝天。只见穿着防水裤的工人麻利地下到育苗池内,将一条条体长15厘米左右的大西洋鲑鱼苗用拦网围到池内的抽水口附近,随后活力十足的鱼苗就顺着管道被吸进准备好的自动麻醉机内。经过十几秒的麻醉浸泡后,鱼苗们停止了摆动,机器内的挡板将它们推上操作台准备进行疫苗注射。

“疫苗要注射在腹鳍前2厘米左右的鱼腹中线处,鱼苗苏醒很快,所以动作要快。”负责免疫接种的工作人员一手拿着疫苗枪,一手固定好鱼苗,1-2秒就可以完成一条鱼苗的疫苗接种工作。注射完成后,鱼苗被迅速推进操作台下方的输送管,随着管内的水流,鱼苗很快就被送回新的育苗池内。

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杰打捞起一条注射过疫苗的鱼苗,在操作台上解剖查看疫苗的注射效果。鱼腹打开后,能看到乳白色的制剂均匀地分布在腹腔。“我们做的疫苗通过乳化后,抗原被层层包裹在小油滴内,在鱼苗的生长过程中,能缓慢释放。”李杰说,注射疫苗后6-10个月内,鱼体内都能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抗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据了解,大西洋鲑是三文鱼的一种,在大西洋鲑等鲑鳟类鱼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和大菱鲆弧菌的侵扰,一旦感染就会患上疥疮病、弧菌病或烂腮肠炎病,鱼体会出现疥疮、内脏出血、食欲减退等问题,最终导致鱼死亡。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09年,公司开始从欧洲引进的大西洋鲑鱼卵进行孵化养殖,养殖过程中一度发生鱼病,市场上又没有可用的疫苗来控制病情,导致大西洋鲑的成活率只有60%左右,损失较大。

为了填补产业空白,2010年开始,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收集国内菌株,通过7年的不懈努力,研发出针对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和大菱鲆弧菌的三联灭活疫苗。2018年,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应用该疫苗后,养殖过程中再未发生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或大菱鲆弧菌感染。如今,基地养殖大西洋鲑的成活率提高到了85%以上,每年能稳定出鱼500吨,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极大提升了养殖收益。

在参观了免疫大西洋鲑的养殖现场,确认了大西洋鲑的生长和健康状态后,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该课题组的工作汇报。据介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连续20年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渐突出,病害种类高达200余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而疫苗免疫被认为是防控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最有效的方法。

由于水产疫苗市场小、缺乏利润、疫苗开发投资大、审批周期长等原因,多数疫苗生产企业不愿意介入水产市场,导致我国水产疫苗的生产工艺落后,缺乏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的衔接,在产业应用上严重落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研究的水产疫苗种类达50余种,涉及病原近30种,但市场推广和应用极其有限。截至2024年4月,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自主研发水产疫苗只有7种。

“针对三文鱼病的三联灭活疫苗正在通过疫苗申报,预计3-5年可以形成产品,造福三文鱼养殖户。下一步,要与国内外的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借鉴畜禽疫苗和国外水产疫苗的先进经验,加强水产疫苗生产工艺的研究,减少水产疫苗产业化时间,降低经济成本。同时开发高效低毒的渔用佐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率和保护周期,尽快实现鱼类疫苗产业化。”李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