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动用了大规模装甲兵力量,与步兵和炮兵协同,向越军防线发动猛烈攻势,闯关夺隘,克敌制胜,为取得战争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这次作战中,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先后使用坦克600余辆、装甲车80余辆、坦克牵引车20余辆、自行火箭炮18辆,集中分成几个突击集团,在高平、谅山、老街等方向投入作战,纵深穿插,猛打猛冲,发挥了重要的战场控制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甲兵作战打出了很多光辉战例,如59式坦克的东溪穿插作战,提前5分钟攻占预定目标,成为全线第一支穿插到位的部队;62式坦克突击高平作战,击破越军十余道防线,克服了层出不穷的自然阻碍,一口气杀出70公里,支援步兵攻占重镇高平;62式坦克突击同登、谅山作战,率先杀入同登镇,夜袭探某建奇功,扣马山攻坚战,奇穷河边坦克对打,每一战都非常精彩;63式水陆坦克突击复和作战,在地形、敌情均不利的情况下奋勇冲击,打得气壮山河,还牺牲了一名坦克团长等。

79年装甲兵部队一共集结了7个团另2个营,实际参加作战的为6个团另1个营。那么,另外的1个团另1个营哪里去了呢?实际上这个话题还一直鲜为人知。

另外的1个团另1个营即武汉军区第54军坦克团和成都军区独立坦克团2营。其中第54军坦克团装备的坦克很有意思,既不是59式中型坦克,也不是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而是T-34中型坦克。有网友可能会惊呼,是当年的二战明星吗?这老古董咋还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世纪70年代,我军的发展还相对落后,武器装备更新较为缓慢,国产59式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虽然已经列装部队,但出于经济考虑,难以做到全部更新换代。因此,部队中仍然保留了一批5、60年代的主力装备T-34中型坦克。

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的是,此时的T-34中型坦克已经不是参加二战的老古董,而是我国引进生产线并加以改造提升的新产品。尽管战斗力仍比不上新一代59式坦克,但对于我军当时装备不足的情况还是起到了一定补充作用的。

成都军区独立坦克团2营装备的是62式轻型坦克。70年代时镇守西南的我军第13军、第14军、第11军、第50军没有建立军属坦克团,而是军区直辖一个独立坦克团,装备62式轻型坦克。第50军奉令南下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成都军区也抽调一个独立坦克营配属给第50军以加强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这两支装甲部队未能直接参战呢?实际上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到达战场时间较晚,没什么仗可打了。

如第54军坦克团是该军最后一批到达战场的单位,被调到战斗任务相对较轻的禄平方向。该团一个营出动不久,我军即已攻占了禄平县城,坦克无仗可打,只好撤回。而成都军区独立坦克团2营连出动的机会都没有,到达战场时各部队已接到撤退命,开始往回走了。坦克营无奈停在边境,每天热烈欢迎兄弟部队凯旋归来。时运如此,也就只能空怀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