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中旬,解放军南京军区第1军参加老山轮战,接防前线各阵地。立足未稳,越军即发起了加强团规模反扑,战场形势极为紧张。经过两天作战,第1军守备部队将越军击退,歼敌400余人,初战告捷。

第1军前指仔细分析了这次抗反作战,认为一线部队防御阵地纵深太小,易陷入被动态势。考虑到越军近日可能还会发动反扑和袭扰,如不改善前沿防御态势,恐难以稳定防线。经过研究后,军前指决定发起首次出击作战,攻占116号高地前沿的2、3号无名高地,将阵地前推,以改善我方防御态势。战斗任务交给了1师1团7连,并由团、营组织火力支援。攻击发起时间确定为12月24日早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第1军接防阵地未久,对于地形、敌情和战场环境都还不熟悉。而且,为了尽快改善116号高地的防御态势,战斗发起时间又过于仓促,明显准备不足。多种因素综合到一起,埋下了战斗失利的的隐患。

从战场地形上看,2、3号无名高地与116号高地及周围10座岩溶石山构成了一个独立群体。驻守116号高地东南地区的是越军356师153团1个营,在4号、2号无名高地和138号高地地域有1个加强连兵力。其中2号无名高地有越军1个加强排,3号无名高地有越军2个班,敌连指挥所设在2号无名高地。2、3号无名高地与116号高地只隔一道山沟,越军常由此前出袭扰662.6高地地域,对于1团的防御稳定是一个严重威胁。

7连受领任务后,对2、3号无名高地进行了侦察并测绘了地形。因越军堑壕前伸,无法靠近越军阵地侦察,战前估计防守2、3号无名高地的越军各有1个加强班。因此,7连组织了1个加强排执行这次任务,由1个加强班担任主攻分队。认为可以形成对越军的兵力优势,在团、营火力支援下发起强攻,首先集中兵力攻占3号无名高地,再乘势一举解决2号无名高地守敌。为了万无一失,7连干部带领出击分队的干部和骨干在沙盘上进行了多次推演,考虑了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24日凌晨,出击分队利用夜暗发起接敌运动。因为接防不久而对地形不熟,加上天色昏暗、草深林密,出击分队在前进过程中发现实际地形和沙盘推演的地形相差很大,有些搞不清方向了。在继续运动时,错把西侧的小尖山当成了3号无名高地,于是占领进攻出发阵地隐蔽待机。到了天明时,出击分队才发现误判了位置。此时已到攻击发起时间,团、营炮兵向2、3号无名高地进行了炮火准备。经过三次火力急袭后,炮火向前延伸,同时压制小尖山和138号、140号高地守敌。出击分队的进攻出发阵地也遭到了己方炮火轰击,紧急通过电台呼唤己方炮兵停止炮击。随后出击分队沿小尖山向3号无名高地运动。

这时,各高地上的越军知道我军炮火一延伸就是步兵要发起攻击,于是纷纷钻出掩体占领阵地。越军发现出击分队正沿小尖山向前运动,几个阵地的火力立即一齐打来,压得出击分队抬不起头来。不得已之下,出击分队只好再次呼唤己方炮兵开火压制各高地越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击分队强行向前冲击。

此时,中越双方的炮兵都力图以火力压制对方,将炮弹大量倾泻在了出击分队所在的位置一带。出击分队在双方炮火夹击下伤亡惨重,建制被打乱,已然搞不清攻击的地形和位置,战斗力大减。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还想实现原定的作战目标,于是先后命令1团的2连、9连组织兵力增援出击分队。越军料到我军会增兵支援,遂拼命以火力封锁116号高地前沿。增援分队在前出时遭到越军火力拦截,也发生较大伤亡。指挥部只好再次派出兵力增援出击分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越军火力猛烈,出击分队一直搞不清所在的位置和地形,后方添油式的兵力支援也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导致久攻不下。最后虽经反复战斗,仍然无法取得突破,而出击分队因伤亡重大已失去了战斗力。这时指挥部判断出击目标已无法实现,只好放弃此次战斗,命令出击分队和增援分队交替掩护撤回原阵地。

这次出击战斗没能达成作战目标,并付出较大伤亡,铸成了第1军在此次老山轮战期间首次也是最大一次战斗失利。包括出击分队、增援分队以及周边高地上的炮兵和火力支援分队,共伤亡80余人。战斗结束后,部队进行了总结反思,查找失误原因,认真吸取教训。第1军知耻而后勇,周密组织,谋定后动,再未发生类似的战斗失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