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60年前,老美出钱出枪出技术力量,在越南南方(时称南越)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支持南越军队进行“反游击战”的实验,同北越建立的越南南方武装力量(称为越南南方解放军,西方叫越共)作战。这标志着老美的军事力量正式卷入了越南战争,从物质力量对比上看完全是胜券在握的气势,但谁也没想到12年后竟然又灰溜溜地全部撤出了印支半岛,造成陷入在冷战中持续10年的低迷期。

越南能奋战30年打跑法国和老美,靠的是在中苏等国巨大的物质支援下发展壮大的军事力量,即以越南人民军而著称于世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不屈不挠地同强敌战斗,付出了上百万人牺牲的巨大代价。如果细细考察这两场战争过程,便会发现,由于在物质力量上弱于敌人,因此越军在战争多数阶段处于困难状态。但越军高层却能抓住有利条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牢牢把握了胜机。这其中的典型表现,便是两次从老挝借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挝是中南半岛的古老国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越南和泰国的争夺状态,因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直到成为法属印支联邦的一部分。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法国人撤出,老挝才获得了独立。可能有人会觉得老挝这个名字有些奇怪,其实不过是翻译问题,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又称老挝为寮国,这两个国名都来自于对老挝主体民族佬族的称呼。之所以会称为老挝,据说是陈毅元帅决定的,其时外交初建,需制订统一规范,陈老总觉得媒体上对老挝的称呼比较乱,于是查了史料,提出称为老挝(这个字按古音读成“抓”)。经过了一段磨合后,最终确定读成老挝(音“窝”)。

老挝西靠泰国、缅甸,南侧是柬埔寨,东侧隔长山山脉同越南有上千公里的边界,处于中南半岛地理上的腹心位置。在抗法战争期间,老挝也有抗法力量,即苏发努冯亲王领导的巴特寮武装,但仅有千余人,力量薄弱,只能在北方上寮山区活动。不过巴特寮武装和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关系很密切,结成了共同抗法的联盟。

越盟军队在胡志明、武元甲指挥下坚持抗法作战,并有中国军事顾问团帮助和物资支援,打赢了边界战役,解放了以中央根据地为中心的北部大片土地,将越南北部的法军分隔在红河三角洲和莱州省两大块地区。越军本想乘胜夺取红河三角洲,但法军依仗精锐的机动兵团、空军和江河炮艇火力优势,双方打成胶着,越军损失较大。同期在越南的中部和南部,越盟没有主力部队,只有数量较少的地方部队和游击武装,又和北方中断了联系,处于被优势法军围剿状态,形势相当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相持状态下,越军高层和中国军事顾问反复研究,决定以精锐部队从越西北进入老挝,支援巴特寮武装抗击法军,扩大解放区,并继续推向中寮和下寮,同时修筑沿长山山脉的战略公路(即胡志明小道的前身),为支援越南中部和南部的斗争创造有利条件。于是越军出动步兵308师、312师、316师几支主力部队,在巴特寮武装的配合下,连战连捷,歼灭老挝境内法军总数的五分之一,解放了上寮大片地区,将其和越西北、越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并打通了支援越南中部的战略通道,巴特寮武装也得到了发展壮大。

这是第一次借道老挝作战,越军避开法军在红河三角洲的“硬核桃”,抓住其在老挝力量薄弱的短板,实施战略迂回,一面歼敌有生量,一面创造支援越南中南部斗争的条件,从而有力撼动了法军的基础。正是因为法军高层感觉到了战略被动,才选择向越西北边境的奠边府投送精锐机动兵团,企图凭借优势地空装备,达到吸引消耗越军并封闭越老边境的目的,从而以拖待变,争取从法国国内调遣更多军队到印支,还可得到老美的军援。然而棋差一招,奠边府反而成为法军机动兵团覆灭的坟场,从而决定了第一次印支战争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