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粟裕,是十位大将里战功最突出的一位,1955年他无可争议地位居大将之首。由于粟裕一生精于钻研军事战术,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只懂军事、不问其他,属于“专业型”将才,在综合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不擅长维护上下级关系。但1959年发生的一件事,却可以看出粟裕大将的全面性,并非人们印象中那样只醉心于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9年夏季的江西庐山和首都北京,先后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彭德怀元帅因为提出对“大跃进”运动的质疑声音,受到持续批判,会后还被打为“反党集团”,免去了国防部长等重要职务。与此同时,粟裕在59年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以他的军队贡献与资历,这个职务明显偏低,而在一年之前他还是全军总参谋长,地位十分显赫。

之所以粟裕的军职发生变化,恰恰是因为1958年遭到了“反个人主义”的错误批判,彭老总是当年力主批评粟裕的主要领导之一。从前因后果的角度上说,粟裕受到不公正对待,与彭总对他的评价有直接关系。若换了其他干部,可能会对老总心生怨恨,59年彭德怀受批判时,正好可以借机为自己翻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在58年受到彭总猛批的开国上将萧克,晚年回忆往事时,就曾诚恳地讲过:彭老总在庐山会议时出事,我当时是有一些“出气”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嘛。不过后来彭总的处境愈发不利,心里那点私怨,也就逐渐烟消云散了。萧克当年的罪名是“教条主义”,对他的批判是错误的,后来获得平反。萧克晚年说的是实情,可以看出将军内心很磊落,他所反映的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心理变化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反而更看出粟裕的特别之处:1959年彭总身陷困局时,有不少军内人士、特别是粟裕的老下属们纷纷给他“支招”,让粟裕赶快申诉一下之前“反个人主义”时的问题。客观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时机,连毛主席后来都曾亲口对粟裕讲:58年的事情,并不是我要批评你。粟裕很感激同志们的关心,但庐山会议期间他却对下属说:彭总以前批评我,有客观背景的因素,那只是一时的。我不能因为他现在的情况,就借机去给自己讲话;相信几十年来的革命履历,自然会为我正名。

这样的表态,令人听后肃然起敬。不过他也因此错失了立即平反的机会,是粟裕性格太过刚直、不懂变通吗?并不是这样。粟裕的军事生涯中,可不只会带兵打仗:解放战争期间他曾兼任过华东野战军的代理政治委员,思想和理论水平是不俗的。粟裕深知:利用政治风浪的起伏,去给自己争取方便和实利,往往是危险的;投机取巧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困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粟裕的段位非常高,这种境界和实际做法,也许是多数人难以企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大将在生活中不善言辞、不爱逢迎是真,但若据此说粟裕的能力不全面,恐怕就有失偏颇了。粟裕晚年官至副国级,生涯后半段过得非常平稳。跟许多同时期成名的功勋战将相比,其总体境遇还是属于比较理想的。并且正如粟裕生前所言,几十年来的履历会为他正名:1994年12月,卓越的革命家、军事家粟裕被中央军委正式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