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房间》的女主乔伊在16岁的时候被“老尼克”绑架,当了他7年性奴。被绑架的时候她还是个女孩,后来生了儿子杰克,他们一直在一起待到杰克7岁的时候,基本是共生的状态。他们所处的房间,就是他们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构成一个世界。对于杰克来说,他的认知是一切东西都是狭小又虚假的,他了解的一切都来自电影。但生命是有奇迹的,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杰克依然有很多欲望、兴趣和好奇。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只有在囚禁的情况下才能人为地制造出母女共生的关系,现实中大部分母女是无法做到共生的。孩子在1岁前应该都是由母亲一直抱着,3岁前应该一直和母亲在一起,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母亲在孩子一二岁的时候就外出工作,即便跟孩子交往密切,但绝不可能像电影中的乔伊和杰克一样每天在一起。因此,电影中人为地制造了母亲跟儿子密切在一起的机会,而这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对于杰克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真实,他的头脑中都有虚拟的世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个最重要的技能:区分现实与想象。杰克在狭小的空间中长大,他的现实世界就是狭小的空间,当他出来看到广袤的世界以后,感到无与伦比的惊奇。乔伊曾跟他说外面的世界很大,一定要跑出去,但那时的他大声喊道“你是个骗子”,因为杰克无法想象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那时的杰克就像一个天生的盲人,无论你把外部世界描绘得如何栩栩如生,他都无法想象外面是什么样子。

曾经有个很有意思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一些天生的盲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使视网膜病变的盲人恢复了视力,结果导致这些盲人在恢复视力后精神崩溃了,这是因为他们构建的世界是闭着眼睛想出来的,当真实的世界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完全颠覆了他们以前想象的世界。对杰克来说,他在精神上崩溃程度不大,因为她的妈妈跟他描述过外面的世界,而且他在房间里也能看到一片蓝天和树。所以当他出来以后,世界只是在容积上增大了。

对于孩子来说,人为制造的母女共生的环境正是孩子想要的状态,在跟母亲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到安全和信任,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对乔伊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乔伊在被绑架以后,七年里没有这个孩子的陪伴,那她会变得非常糟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被囚禁的状态,但杰克跟母亲乔伊在一起的时候,既让乔伊这个被绑架的女孩成长为女人,又让孩子杰克在母亲小范围的陪伴下非常自由地成长着,而且变得非常聪明。虽然成长的空间很小,但他们的心理空间却很大——人的心理空间是巨大而没有疆界的。

这就导致一个悖论,这个悖论跟《亲爱的》那部电影呈现的很像:李红琴本来是加害者,但却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母亲,成为了受害者;乔伊虽然被绑架,怀孕生出了私生子杰克,但由于母亲年龄还小,是在生养杰克的过程中一步步变成母亲的,所以两个人既是孩子,又是母女关系,母亲在他与亲生父亲(绑架者老尼克)之间构成了强有力的屏障,在那一刻母亲变成了真正的母亲,孩子也体会到了母亲的存在。

母亲是个性奴,在很小的空间里生活了很多年,但罪犯提供了食物,还有电视看。杰克得到的照顾是足够的:母亲乔伊陪他吃饭、陪他玩,因为乔伊每天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做。这样说并不是给犯罪开脱,而是这种人为的不常见的状态,恰好反应了孩子内心中对母亲和母爱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都要经历创伤,最常见的创伤就是分离,因为人会生老病死。虽然创伤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避免人为的创伤,比如绑架和折磨。

创伤使乔伊成长,因为她不得不成长。她不仅15岁被绑架成为性奴,每天都要遭受性折磨,7年都找不到自己的父母,到了21岁的时候还有了一个孩子。对乔伊来说,她成长的希望就是孩子。

《房间》这部电影跟《亲爱的》一样,都是在第一阶段反应了母女关系,到了第二阶段她们冲出了牢笼,引起了社会反应。疗愈她们的力量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内在的连接和精神力量,因为外界的压力反而会将人杀掉。

最近在校园里经常听到以前的老师们说,男教授基本都去世了,但这些教授们的夫人还活得很硬朗,八九十岁还经常凑在一起聚会和打牌。为什么女人活得比男人长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女人能够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这是生命的力量。

李红琴由于不能生育,所以在家里很自卑,什么事情都干。能够怀孕和生孩子会让女性有更多的能量。虽然很多人描述了怀孕、生子的坏处,但有句话叫做“月子的病月子来治疗”。这里有一个传说,早些年的避孕是通过怀孕来的。早些年的时候,人们会生很多孩子,人显得很年轻,因为每次怀孕的过程都是身体大代谢的过程。

乔伊被绑架的时候很年轻,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找到了母亲的感觉,在母子互动中找到了某种情感连接。乔伊在保护儿子杰克的时候特别坚强,甚至绝决地跳过去,差点被掐死。保护儿子的母性,让她发展出逃跑的动力,迸发出能量和创造性思维,教儿子怎么出逃。我们看到,杰克是绑在地毯里滚出去的,每一步逃脱计划都是妈妈乔伊交给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房间》反映了认知方面的差别。就像上面举过的盲人的例子一样,孩子出来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是放大的世界。这个概念很有意思。电影中把这段情节特别夸张地表现了出来。我们人的认知需要通过现实来纠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想象的能力,另外一方面还要有接地气的过程,比如旅行、接触社会、跟人打交道等,不然就可能整天活在想象里。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杰克没见过老鼠,小孩子对动物有天生的亲近感,但老鼠被她的妈妈乔伊一板砖打没了,于是他们反复争吵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因为他的妈妈乔伊说,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这句话并没有错。克莱因认为,孩子心中想象的与现实不一样,更何况是在很小的房间里面。所以乔伊对杰克说,你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会把自己的想象当做现实。当孩子讲“老鼠是真的”时,他说的其实是现实的真实。所以这部电影有很深的哲学意味——跟存在感有关。

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特别喜欢吃馅饼的两个人,在农村聊天的时候,看到了天上飞过的飞机,他们指着飞机说:上面的人一定特别有钱,他们肯定想吃馅饼,他们想吃多少馅饼就能吃到多少馅饼。喜欢吃馅饼的这两个人就像井底之蛙,头顶上有一片天,他们的想象越不出这一片天。

《房间》不仅呈现了现实中被绑架而后获得自由的故事,更隐喻了我们的心理空间,即我们的心理空间是不是真的被束缚了,还是能够释放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由,但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很多人就愿意待在公务员的位置,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愿意被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