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小李因涉嫌盗窃罪被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在监督考察期间,小李遇到了不少烦心事,险些未能通过考察。小李究竟遇到了哪些烦心事?最后又是怎样化解的?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白干几天被辞退 流浪街头获救助

“为什么倒霉没有钱,等着我明天坐牢吧……”这是小李发的朋友圈,当时,他刚被外省一家工厂辞退,独自一人拖着行李箱在街头流浪。原来,小李通过中介牵线赴外省打工,可到地方才知道,说好的牛奶厂变成了电子烟厂,说好的固定白班变成了天天夜班,小李连熬几宿后只能选择离开。

五华区人民检察院未小华”办案团队从社工老师处了解到上述情况后,出于对小李安危的考虑,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救助站为其提供食宿,安排返昆行程,并与司机保持联系,随时关注其动态。小李返昆后,检察官到车站接小李,把他安全送回家。随后,检察官将小李叫到检察院,针对他在考察期内未经报备出省的情况进行了严肃的训诫。

以为有钱就是爱 缺少母爱很无奈

小李回家的第二天,母亲就撇下他和弟弟去外地打工,小李在朋友圈不止一次表露了压抑和无助的情绪。在小李母亲眼中,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住处是她最大的职责,孩子出了问题是因为自己没钱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只要在外地有好工作,她就一定要去。

针对小李家庭存在的问题,五华区人民检察院向其母亲制发了督促监护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条款,检察官逐条指出其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并告知在一年内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长,以及将面临的法律后果。与此同时,办案团队把发现的小李弟弟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在家这一线索移送给教体部门,并且将小李母亲在就业以及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移送给五华区妇联。

技能匮乏难工作 耐心疏导增信心

小李回到昆明后,生活陷入颓废,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处于情绪抑郁状态,甚至出现了自伤行为。识字不多、社会经验匮乏的小李找不到正经工作,不被社会接纳,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检察官一方面和社工老师持续关注小李的心理状态,耐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给予其足够的正向评价,帮助其重构信心;另一方面,主动联动区人社局人力资源中心解决小李的就业问题。

经过检察官的努力,小李加入了城市清洁环卫队伍,每天负责早晚两个时间段的路面清扫。让检察官没想到的是,这个叛逆少年高兴地接受了这份工作,他抑制不住兴奋,激动地向检察官表示感谢。小李在检察官和社工的帮助下,一点点发生改变,他曾经阴暗的世界里,渐渐透进了一丝光亮。

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而言,末端惩处不如前端预防。五华区人民检察院高质效办理好每一起未成年人案件,以司法办案为着眼点,将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工作贯穿办案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帮助失足少年重启人生。

本报记者 张競予 通讯员 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