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春日闲读书

小院春深燕子过,落红如雨点青莎。

闲窗读罢无个事,时听莺声隔竹多。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悠闲读书的画面,充满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小院春深燕子过”,诗人首先用燕子飞过小院这一生动的景象,为读者描绘出春天的气息。春深,意味着春天的气息已经十分浓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而燕子的出现,更是为这春日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和活力。

“落红如雨点青莎”,接着诗人用“落红如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花瓣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如同春雨般细细密密地点缀在青翠的莎草之上。这样的景象既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春光,莫待花落空悲切。

“闲窗读罢无个事”,诗人在窗下悠闲地读完书后,感到无所事事。这里的“无个事”并非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表达了一种心境的宁静和淡泊。在春天的美好时光里,诗人选择了读书来充实自己,读完后则沉浸在宁静之中,享受着生活的平淡与美好。

“时听莺声隔竹多”,最后诗人用“时听莺声隔竹多”来收尾,以动衬静,用莺鸟的鸣叫声来衬托出周围的宁静。莺鸟的叫声清脆悦耳,透过竹林传来,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同时,这莺声也像是诗人的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茶庵小住

东望青山几万重,长吟春日看花浓。

闲中自有陶潜句,莫笑先生是卧龙。

“东望青山几万重”,诗人首先描绘了眼前的壮丽景色,青山连绵不绝,向东望去仿佛有几万重,视野开阔,让人心旷神怡。这不仅展示了诗人所在之处的自然环境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远。

“长吟春日看花浓”,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春日里赏花吟诗的情景。春日的花朵盛开,色彩浓烈,诗人悠然自得地吟咏着诗句,享受这美好的时光。这里的“长吟”和“看花浓”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闲中自有陶潜句”,诗人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疏离感。诗人在此以陶潜自比,表明自己在闲暇之中也能创作出如陶潜般的诗句,享受隐逸生活的乐趣。

“莫笑先生是卧龙”,最后一句诗人以卧龙自喻,卧龙即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里诗人以诸葛亮自比,既显示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也表达了对世俗看法的淡然。他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因为他深知自己在这种闲适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诗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为主线,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隐逸之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山斋

石鼎新烹香积饭,竹房深住白云间。

山人自有清凉地,更把茶瓯当酒潺。

“石鼎新烹香积饭”,诗人首先通过“石鼎”和“香积饭”两个意象,展现了山斋生活的简朴与自然。石鼎作为炊具,古朴而实用;香积饭则象征着清淡的饮食,体现出山斋生活的简朴与宁静。

“竹房深住白云间”,接着诗人描述了山斋的居住环境——位于白云深处的竹房。竹房给人以清幽之感,而白云间则暗示了山斋的高远与超脱。这样的环境描绘,既展现了山斋的静谧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山人自有清凉地”,诗人在第三句中以“山人”自称,表达了自己对山斋生活的认同与满足。他深知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有着属于自己的清凉之地,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享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更把茶瓯当酒潺”,最后一句诗人以茶代酒,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茶与酒虽然都是饮品,但茶更显得清雅脱俗,与山斋生活的氛围相得益彰。诗人以茶瓯当酒潺,既是对山斋生活的赞美,也是对隐逸情趣的抒发。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斋的自然环境与诗人的隐逸生活,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诗人在山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清凉之地,以茶代酒,享受着生活的宁静与自由。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诗意与情趣,让人向往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难得自在

小庵幽僻绝尘缘,竹榻蒲团自在眠。

一任风吹花落尽,春光长占好林泉。

“小庵幽僻绝尘缘”,首句直接点出了小庵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它位于一个幽僻之处,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和尘世的喧嚣,使诗人得以隔绝尘缘,享受一片宁静与自在。

“竹榻蒲团自在眠”,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小庵中的生活状态。他躺在竹榻上,以蒲团为枕,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睡眠的惬意。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难得自在。

“一任风吹花落尽”,诗人以洒脱的笔触,描绘出春风吹拂、花瓣飘落的景象。他并不在意花瓣的凋零,而是任由自然的力量去主宰这一切。这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在与豁达。

“春光长占好林泉”,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珍视和留恋。他深知春光易逝,因此更加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在他眼中,山林泉石之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春光长久占据的美好之地。

整首诗通过描绘小庵的幽僻、诗人的自在生活以及对春光的留恋,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顺应自然、珍惜当下的生活哲学。诗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表达了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自然洒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