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河汤汤,过陕西渭南合阳东雷,经抽黄工程一跃上旱塬,引来满眼绿,让旱塬年年迎丰年。东雷抽黄,一个堪称“人工天河”的水利典范,一个改写渭北贫瘠旱地的伟大工程,一个全国著名的高扬程、大流量的电力灌溉工程,滋养秦东大地,培育沃野千里,在黄土高原上奏响惠泽百姓的精彩乐章。

黄河跃过龙门,进入关中平原腹地,此处地势平坦,黄河一改跌宕湍急,舒缓平静南流。西侧厚重的黄土层经长久风雨冲刷,起伏绵延,犬牙交错,形成介乎于平原和高原的特殊地貌——渭北旱塬。塬上沟峁交错纵横,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广种薄收是这片土地上老百姓最大的无奈。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眼看黄河滚滚流,塬上无水千古愁;马尿泡馍馍,有苦也难说。”“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这些民谣,诉说了千百年来渭北旱塬老百姓生存的艰难和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雷抽黄灌区沃野千里(合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1975年,“关中东部抽黄指挥部”正式成立,三十多公里的黄河滩,一下子成为数万人奋战十三年改天换地的大战场。

半世纪前,饱受旱魃肆虐的渭北人民对水的渴望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北方农业问题,决定修建抽黄工程。合阳、大荔、澄城的老百姓拿出了砸锅卖铁的勇气,勒紧裤腰带,拼上身家性命干抽黄。

1975年8月30日,关中东部抽黄工程指挥部在太里湾举行万人誓师那天,来自合阳、大荔、澄县三县的上万人挤上通往河滩的土道,霎时尘烟滚滚。他们中极少人是坐小四轮或驾着马车来的,更多的靠步行赶来,争当抽黄这项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建设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誓师大会(合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曾经参与过工程建设的老前辈说:“啥叫人民的力量,啥叫劳动场面,啥叫万人大会战,那种气魄与豪情,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感受到。”

当时别说机动车,就连架子车,一个村也没几辆。即便这样,大家还是拿出了十足的热情,立志要把抽黄工程建设好。

比如总干渠首段要挖隧洞,洋镐落到红胶泥土崖上,只能抠下火柴盒大的一块,几经试验,隧洞改用打铁钎掘进。阴暗逼仄的洞体里,一群汉子光着膀子挥舞着大锤,一根根铁钎子被虎口的鲜血染红。渴了,喝几口黄河水,累了,就地歇歇乏。整整一年多时间,硬是靠人力凿通了这条1175米的隧洞。而这条隧洞后来被他们称作“群英洞”。

在抽黄工程灌溉面积最大的合阳县,几乎所有40后50后的农民,都是抽黄工程的建设者。从工程筹建到竣工,整整13年,13万父老乡亲齐参与,凝聚成这个伟大的工程、伟大的事业、伟大的精神丰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战总干渠(合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一场人定胜天的生动实践。东雷抽黄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把黄河水抽提到总干渠,然后再通过二次抽提将水送上高塬。站在总干渠举目望去,只见数条巨型管道依着陡峭的黄土坡笔直而上,如同扶摇九天的巨龙。号称“亚洲之最”的东雷二级站,垂直扬程高达225米,管坡长913米,共计1569级台阶,宛如天梯。在没有大型吊装工程机械的当时,这两条管坡所需的1万多吨片石、石子、水泥、沙子、钢筋、模板、预制件等,全凭人力担、抬、背、扛到施工现场。

最艰辛的数总干渠施工。这座号称“人工天河”的工程,全长35.5公里的渠道,地貌复杂,既有填方段,又有挖方段。条件好的村子,人们可以用架子车,条件不好的,全凭肩挑手提,从数里外的千年土崖下取土。除了土,干渠更需要大量的石头。大家从金水沟、北坂村用架子车拉着石头,跋涉数十里送到工地,运石过程中,时不时有人被滚石砸伤。当时没有碎石机,老人和放学后的小学生领到任务,在家门口用榔头敲碎青石,以保证工地的米石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雷抽黄总干渠(合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一场福泽万民的千秋伟业。1987年,东雷抽黄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黄河爬过约一百一十层楼的高度,呼啸着奔向渭北旱塬,奔向百万亩农田及果园,彻底实现了“西流”,使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镇41.7万人口,102万亩土地受惠。渭南二黄灌区,累计从黄河取水4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800万亩次,灌区粮食年平均亩产量由灌前的200多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2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由灌前的200元上升为现在的1.3万元,灌区“吨粮田”“万果园”随处可见。抽黄工程也因此被灌区群众誉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被中外水利专家誉为“闪耀在渭北旱塬上的水利明珠”。

东雷抽黄通水的四十多年,让渭北人民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沧桑巨变;让黄河从无情流淌的泥浪滚滚,化为造福人民的绿波滔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乌牛二级站(合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精神丰碑滋养秦东人。东雷抽黄工程是秦东儿女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励精图治的精神坐标,是矗立在渭北旱塬上造福民众、改变生态环境的巍巍丰碑,是一代代抽黄人为之奋斗的动力之源。应积极打造品牌文化和品牌理念,充分挖掘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挥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筑牢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干部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及保护母亲河、爱护水利工程意识。

科技创新管理黄河水。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灌区现代化管理平台,降低泵站运行管理成本;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光影、数字化档案、高分辨率渲染、AR、VR和多媒体交互等技术,让人们近距离、多角度体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水利工程的雄伟,进一步扩大灌区水文化传播力。

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景。串联黄河、总干渠群英洞、东雷一二级站、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黄河魂水利风景区等自然资源和工程资源,打造以“河图”“洛书”、“铁码头”雕塑、“天亭”、黄河文化长廊等为主的文化景观带,使黄河文化、水文化、工程文化在水利风景区融为一体,实现文化空间集群“绽放”。(合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