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的记忆中,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奠基人,他的死亡之谜一直扑朔迷离。传闻中,有人说他病逝于床,而另一些则传言称他服毒自杀。

然而,其中真相究竟如何,却至今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令人惊讶的是,曾国藩竟然成为这个谜题的关键解铃人。本文将深入探讨洪秀全生前的种种迹象和曾国藩的角色,以揭开这一历史之谜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曾国藩奏疏"服毒说"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凯旋而归,攻陷了太平天国坚守了11年之久的大本营天京城。这场决定性的胜利,不啻是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最后一搏。

然而在城内,他们却没有发现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的踪影,只有一具被裹尸的遗体安放在那里。这让曾国藩颇为惊诧,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曾经的对手,竟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自我了结生命。

洪秀全生前对曾国藩来说无疑是最棘手的对手,如一把永远插在他肋下的尖刀,而今这把刀却出人意料地自己断了刃。对于这种诡异的死因,曾国藩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4年6月1日,风云变幻的命运之夜

原来,在差不多一个半月之前的6月1日夜里,51岁的洪秀全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在那个命运转折的夜晚,洪秀全究竟经历了什么?

据李秀成在获俘后向曾国藩供述,4月27日那天,"九师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生死存亡之际,洪秀全内心的绝望与焦虑可见一斑。

太平天国的根基早已岌岌可危,湘军如饿狼般逐步逼近,而他这个当家作主的领袖却束手无策。这也正是曾国藩后来在奏疏中所说的"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狡黠谨慎却不失手段的大将

作为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总谋划者,曾国藩对于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当然也是重视万分的。他虽然狡黠谨慎,但从来不失手腕,因此对于洪秀全的死因一直追根究底。

他深知洪秀全的死对于事件的走向至关重要,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时刻,因此对这个死因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在攻陷天京后的第一时间,他就着手收集相关线索,连那具裹尸体的情况都亲自查看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秀成作为洪秀全最亲信的大将,无疑是当时最了解内情的人。据他透露,当时城中粮食短缺,流民遍地,洪秀全为此焦虑万分,整日愁眉不展。

加之湘军节节逼近,双重打击之下,他的精神几乎已经崩溃。最终,在那个昏暗困顿的4月27日夜里,他痛下决心服毒自尽,结束了他51年的生命。这无疑是一种英勇就义,宁死不屈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原稿现真相 "病死说"应声而起

然而,对于洪秀全到底是服毒自杀还是病故身亡的说法,学界争论不休,理由各自有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个惊世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

1962年7月,李秀成原稿出土

1962年7月,曾国藩家中出土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李秀成关于太平天国的亲身经历和见证,被后人称为《李秀成自述》原稿。这份手稿一经问世,便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其中对洪秀全的死因有着完全不同于后世流传的记述:

"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斯时我在东门城上,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而故...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天王之病,因食时露病起,又不肯食药方,故而死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秀成:忠心耿耿却遭不白之冤

作为洪秀全最亲信的心腹大将,李秀成对于他生前的遭遇自然是了如指掌的。他虽然刚勇善战,却也是一个说话算话、操守坚定的老实人,从不会在这种关乎死伤生离的大事上说谎。

这么重要的供词,他理应如实相告,没有任何隐瞒或者夸大的必要。可是在曾国藩的手中,这份原稿却被大肆修改、曲解,明确的"病死说"被修改成了"服毒自杀"。

李秀成这个忠心耿耿的老朋友,竟也因此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不白之冤。生前两人为敌手,即便李秀成被俘,曾国藩作为一个睿智的将领,又怎会做出这种欺世谩众的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两说并行 真相何在

20世纪前期,服毒说占据主导地位

在20世纪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洪秀全"服毒自杀"的说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当时的著名史书,如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等,都采纳了这一说法作为对太平天国覆灭的描述。

不过,这些作者大都只是引用了曾国藩当年的奏疏记载,并未对其真伪性加以质疑和核查。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李秀成的原稿出土,学界对于曾国藩的记载才提出了诸多质疑:

1.时间前后矛盾

根据李秀成原稿的记载,洪秀全的确是在4月21日去世的。然而曾国藩在6月23日和7月7日向朝廷的两次奏疏中,却对洪秀全"服毒自杀"的时间出现了明显前后矛盾。

7月7日的奏疏甚至写道是在"官军急攻"之下才自杀的,但实际上在4月27日之前,天京城内并未发生什么大的战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证言存疑

除了李秀成《自述》之外,几乎所有其他佐证"服毒说"的供词证言,都存在可信度不足的问题。如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虽然在日记中称洪秀全"吞金而绝",但他也参与了修改《李秀成自述》的工作,所以其记载很难服人。

英国人呤利在书中提及洪秀全"吞金自尽",但他的印象很可能来自于经过修改的《自述》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洪天贵福等其他证言支持"病死说"

相比之下,太平天国继承人洪天贵福和《洪仁玕自述》前半部分对"病死说"的印证,则似乎更加可信一些。

尤其是洪天贵福,作为洪秀全的接班人,他对于洪秀全临终前的情形自然是最为了解的。在他的自述中,他明确表示洪秀全是在"本年四月二十七日病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争议未止 两说并存

20世纪后期,病死说占据主导

自从李秀成原稿问世以来,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相信洪秀全是因病身亡,而非自杀身亡的"病死说"。这一说法也逐渐成为了当代多数历史教科书和通史著作所采用的版本。

然而,总还是有一小部分学者,固执地坚持着洪秀全"服毒自杀"的说法并不罢休。他们认为,即便李秀成原稿属实,但毕竟是在被俘获的情况下说出的。

作为死敌曾国藩的俘虏,为了避免被诽谤及羞辱,李秀成很可能会有隐瞒真相的动机。况且,当时太平天国已处于绝境,洪秀全作为领袖自杀而殉国,也是一种非常可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秀全:平民英雄抑或暴戾之徒?

时至今日,人们对洪秀全这个曾经引起旷世骇浪的人物评价也依旧存在着分歧。一部分人将他视为农民起义的英雄领袖,为千百万贫苦大众的权益呼号;一部分人则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暴戾残暴、鲁莽冲动的流氓头子,其所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他的死因之谜,也许正是这个人物性格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被上天垂青的"耶稣"般天命之子,他最后是临危不惧英勇就义,还是患疾身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英雄,还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被击垮的暴君?

这个谜团也许永远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就像他当年的那场运动一样,永远是一团迷雾。但无可否认的是,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不可抹灭的一个插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生与死、荣与辱、英雄与暴徒,所有这些标签在人生的最后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洪秀全以他独特的方式,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印记。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谜团的存在,他的一生才更显神秘莫测、引人入胜。死因之谜也就成为追溯洪秀全这个人的一个绝佳途径,让后人永远没有停止探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