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634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本来好好的孩子突然厌学、自我封闭,得了抑郁症!

02、孩子得病的主要根源,原来出在我和妻子身上

03、“三甲医院的名医,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最近,公众号有一名父亲留言,说他的儿子病了快2年了,最严重的时候划胳膊、自我封闭。后来,他和妻子看了很多我们的文章,学着用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改变跟儿子相处的方式。现在,他的儿子有很大的好转,最起码能上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这位父亲写来了数千字的自述文章,非常详细地分享了他的儿子如何发病、他和妻子如何积极改变,儿子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出来的。

这位父亲从来没有带儿子前来找我们面诊,线上问诊也没有,更没有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他和妻子就是反复认真看我们的文章,了解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对儿子患病的真正原因有了深入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持续地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做到了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找到适合于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康复“路线图”。

现在,他们终于看到了儿子走向康复的曙光!

我看了他写的心理历程,我真的很感动。他深入理解了孩子为何患病后,大大降低了病耻感,也知道了明确的行动方向,还愿意分享出来,真的非常难得。经过他同意之后,今天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在这位父亲写的自述文章中,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刻。自从他儿子被确诊以后,他和妻子没有逃避问题,而是不断积极求医,带孩子看了很多精神科大夫,不排斥精神科药物治疗,也尝试了中医。

当然,其实很多患者父母也会这样做,为了孩子,很多方法都要试一试。这种思路也是可以的,如果方法得当的话,精神科药物和中医都能缓解症状。

但是,这位父亲难能可贵的是,因为他经过学习,有了大量的高效知识储备,知道求医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状况,所以当他真遇到的时候,他能保持理性,作出更适合孩子情况的决定。

比如他带孩子去了所在省的精神卫生中心,但发现那个专家的方法并不适合孩子。当时,专家让孩子住院,但为了避免孩子遭受二次心理伤害,这位父亲决定还是把孩子带回家。这次求医经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关于孩子的病,尤其是精神心理障碍,不能只听大夫的了,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很重要。

那如果患者父母没有高效知识的储备,就很容易大夫说什么就是什么,无意中走了很多弯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很容易遭受更多的心理伤害。现在有很多主流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这是客观事实。

当然,这里也不是让所有患病孩子都别住院,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父母起码要用高效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才能做到心里有数,尽可能理性地作出利大于弊的决定。

我们反复说过,我们现在的接诊精力非常有限,只能对很小一部分的患者和家庭提供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不过,通过多年的多学科(MDT)临床实践,我们现在能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现了很多精神心理障碍背后的真正根源,这是颠覆性的发现。

我们不断写文章、拍视频,科普这些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就是想让父母们深入学习,掌握高效知识,及时自我反省、改变、提升,在常规诊疗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孩子患病的真正根源,让孩子能加快康复。

这也是我们反复说的:

想让孩子加快康复,不一定要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父母进行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找到适合于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康复路线图”,其实也能实现,只不过是慢一些,但是“慢就是快”;

父母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提升,真正地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不亚于一般精神科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作用。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更多的患者家庭带来启发,意识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不是所谓的“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改变”等,而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如果父母能认识到这一点,病耻感会大大降低,免于恐惧,孩子加快康复的可能性会更大。

至于这位父亲说到,他的孩子目前还有明显的学习障碍,有时需要请假,对考试仍有恐惧,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家长可以怎么有效缓解,甚至解决?父母的反省中还有哪些隐患?我们后续会进行深入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何日辉

(以下为患者家属自述文章)

01、本来好好的孩子突然厌学、自我封闭,得了抑郁症!

用“晴天霹雳”这四个字来形容我的儿子厌学这件事,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2022年,我的儿子10周岁,上小学4年级。十一假期过后几天,因为疫情部分封控,孩子一直在家上网课,我和妻子还在上班。

我工作比较忙,每天出门早,中午不回家。孩子主要是由他妈妈照顾的,我一般只是在晚上和周末才有不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有一天,我在单位上班,忽然收到妻子给我发的信息,说孩子最近的学习状态出了问题,老师反映他已经连续几天不上网课、不交作业、不学习了。她说,不光是学习,连孩子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对,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拉着窗帘,蜷缩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饭也不怎么吃。每次她叫门好久,孩子才打开门,一副满是疲惫、无精打采的样子。

妻子本以为孩子累了,休息一下就能好转。谁知道过了几天,情况愈发严重,孩子出现了情感麻木,怕光,怕声音,还出现了幻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的感觉如坠地狱!

我们赶紧带孩子去当地精神科医院进行检查。大夫说,孩子有抑郁情绪,给开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和阿立哌唑口崩片。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完全无法接受,焦虑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深知这种疾病的可怕,因为自从我10多岁起,我母亲就患有抑郁症。至今将近30年了,她一直未能康复。想不到,如今这种可怕的疾病竟然又会发生在我儿子身上!

很快,我们这个地方就全面封控了,持续了大约1个多月的时间。这也给了我一个充足的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时间。我和妻子两个人疯狂地刷抖音和快手视频,大量了解跟孩子病情相关的知识。

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更加恐慌、绝望了。我觉得孩子跟双相情感障碍里面的“快速循环型”非常接近。因为据孩子自述,他刚刚还在床上躺着,一点儿也不想动,没力气,可是过了一会儿又突然想出去玩。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出现了好多次。

而且,孩子还是会时不时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每过几天,我们就发现他的胳膊上多几道新的伤口,还好几次偷偷藏着小刀。一到晚上,他就精力充沛,不想睡觉,白天无法静坐,除了玩游戏就是玩游戏,似乎只有玩游戏才能让他放松一下。

因为疫情封控,我们不能外出,我和妻子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了解到、并且接纳了这个疾病,也接纳了孩子的现状,接纳他的躺平。当然,那时候,我们俩对于“接纳”的理解并不深刻。

我们不停地打听解决方案,在网上寻医问药。大约一个月之后,我们在网上接触到一个叫范主任的中医主任医师。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大体思路是吃着中药,症状好转了再慢慢减西药。

孩子一吃就是将近1年的时间。我个人感觉,中药在安神、辅助睡眠、改善情绪上是有点作用。可是后来孩子嫌苦,再也不吃了。

02、孩子得病的主要根源,原来出在我和妻子身上

那段时间,我真的是天天夜不能寐,睡不着的时候就刷手机。有一天,我偶然刷到何主任写的文章,里面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从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

我记得,当时有一篇文章里说,有个孩子一到傍晚看到晚霞情绪就不好,想哭,默默流泪。我觉得跟我家孩子很像。他那段时间就是经常白天还好点,一到晚上临近睡觉之前就容易烦躁。他说他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莫名出现各种图像和画面。

比如有一次他哭着说:“妈妈,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画面,有一棵大树。其他小朋友都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树荫下,孤零零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听了这话,我真的是心如刀割。后来我想,孩子一到晚上就烦躁、痛苦,是不是我以前在这个时间点对他造成过心理伤害导致的。

接触到何主任的文章后,我了解到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些概念,了解到“共情、倾听、积极引导”良性沟通三步曲,而不是一上来就跟孩子讲大道理。我还认识到,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改变,家庭环境的改善,这对孩子的作用不亚于精神科药物。

所以,面对孩子的情况,我和妻子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做的种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

首先,是不恰当的夸奖教育。我们因为信奉“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一理念,过去经常对孩子说“你好棒”、“你好聪明”之类的话,忽视了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

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病理正性情绪体验,还容易导致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自己怀疑和否定,认为自己不聪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如果孩子因此认为聪明不聪明是天生的,那他就容易“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从而陷入恐慌。

还有,我意识到我以前喜欢逗孩子,这很可能非常不好。孩子小的时候,我没事就喜欢逗逗他,扭他的脸蛋、拍他屁股,看着孩子滑稽的模样,我哈哈大笑。

我当时觉得,这只是跟孩子闹着玩。可是现在看来,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孩子感到难受、害怕、委屈,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埋下隐患的种子。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叫开玩笑,可能他会以为一个庞然大物真的要打他,内心会生出很多的恐惧和不安。

我和妻子的争吵,很可能也对他有不良影响。因为一些观念上的差异和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我和妻子多次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而且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有一次,孩子和妻子把我反锁在客厅,我两脚猛踹,破门而入。这可能也给孩子造成了不小的恐惧与伤害。

那个时候,我还有几次喝得醉醺醺的回家,有时候又忍不住去逗孩子,有时候则在马桶、甚至在客厅里狂吐不止,想必这些也给孩子带来不少的恐惧感。

还有一次,我忘记出于什么原因,孩子大声哭闹。我就说,“再闹就把你关进小黑屋里!”孩子仍然哭闹不止,我失去了耐心,一把拎起他,关进黑黑的卧室。孩子发病后说自己一个人怕黑,想来也跟这件事有关。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北京旅游。孩子因为某个事不高兴,赖着不走。我又撂狠话:“你再不走,我们都走了,就不要你了!”他不听,我就拉着妻子转过一个拐角,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偷偷观察他。想必那个时候,孩子的内心也受了很大的惊吓。

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暑假作业没写完,写得比较潦草。我曾一气之下把暑假作业撕个稀巴烂,孩子非常恐惧。此外,我还因为学习的事情打过他的屁股。现在想想,他后来的厌学,想必与这些都有关系。

而且我的妻子有低血糖,曾经在家发作过几次,有2次在家里晕倒,后来喝葡萄糖水才渐渐缓过来。孩子都目睹过这些场景,因为他岁数比较小,当时也是害怕得不行。

因为工作比较忙的原因,孩子由他妈妈管得比较多,也一直跟他妈妈亲近,对我则比较疏远。妻子曾经多次当着孩子的面,指责我不关心孩子,对孩子不上心,光知道管自己、不管孩子之类的。

我也曾多次告诫妻子,我不是不关心孩子,只是时间和方式不同,“你这样在孩子面前诋毁我,对孩子成长也不利”。

所以,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孩子和我不亲近,一半的原因是我疏于管理,对孩子的陪伴不够多,以前胡乱逗孩子,另一半的原因是妻子在孩子面前,对我的行为进行的错误解读,让孩子真的以为我不关心他,导致孩子内心缺乏父爱和安全感。

现在想想,孩子的发病也不是完全没有征兆,在病情突然爆发之前,也有几次苗头。只是当时我们认知有局限,不懂得识别。

那一年十一期间,我们这里有烟花表演。第一天,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了。第二天,我和朋友又一起带孩子去看,结果在观看路线的选择上,孩子和我发生很大的分歧。

孩子要带我们去昨天去过的地方看,说那里好看。结果我们都不愿意去,嫌远。孩子说,“我想给你们看最好的,有什么错!”

我却教育他,“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大家喜欢的,你让大家陪你去,就是自私!”

当时孩子哭闹了好久。回去后我们一起吃饭,他吃了一点就吐了,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很可能是躯体症状。

过了几天,他养的鹦鹉死了一只。他的妈妈没有安慰他,还指责他没有好好喂养。当时孩子也是受了很大的打击,哭得歇斯底里,上气不接下气。这之后没多久,他就发病了。

当时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导火索——我要求他跟我们分房睡。我对他说,你都10岁了,该自己在一个房间睡了。结果半个多月后,孩子就发病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分房睡后,自己一个人睡不着,就整夜听手机,可是又害怕我们因为这事吵架(以前,我们夫妻俩多次因为孩子分房睡意见不统一而吵架),所以他一直默默忍受着害怕,不告诉我们。结果他晚上休息不好,白天还得上网课,精神紧张,压力比较大,到后来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03、“三甲医院的名医,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孩子生病后,我和孩子妈妈一边积极寻医问药,一边积极学习改善家庭环境。对孩子在治疗的问题上,我们也基本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停止争吵,有矛盾就私底下沟通解决。

我们努力地接纳孩子的不足,对他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对他赋能,引导他释放出负性情绪,并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

因为了解到孩子的病因主要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我们就想办法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并且改变对孩子的表扬方式,由过去的“重结果”,改成现在的“重过程”,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经过这1年半的治疗,还有我跟妻子的努力,孩子从一开始的抑郁自伤、情绪高涨到现在基本情绪平稳;从一开始完全不能去学校,不能提学习,到去年下学期,每周能去2、3天,但是不上延时班。

到了今年这个学期,他1周只请假1天,延时班一周也能上3、4次,从原来的不写作业,到现在能写点数学作业了。

不过,他现在还是有比较严重的学习障碍,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记性差,惧怕考试等等,仍然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我不想孩子一辈子都服用药物,下一步,我计划在暑假学习压力小的时候,继续一边疗愈心理创伤,一边让医生逐步缩小药量。

最后说一下,在药物治疗方面,孩子发病后,因为疫情影响,我们只能在我们的县精神卫生中心看病,医生开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阿立哌唑。后来,孩子吃过1年的中药。

期间,我还带他去省精神卫生中心检查过。说到这次检查,真是把我气得不轻。

因为我看过何主任的视频,怕就医过程给孩子带来二次心理伤害。我和孩子妈妈商量好,由我先去和医生沟通,孩子有什么问题的话,医生直接和我说,别和孩子说,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好影响。

结果大夫很不耐烦地说,“行了,知道了,这方面我还不知道吗?快把孩子带进来,外面还一堆人等着!”孩子进去之后,他又把我们夫妻俩赶了出来,说和孩子单独谈谈。

之后,大夫又把我们叫进去,说孩子这样的情况需要住院。谈话期间,大夫那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容不得我提出疑问和质疑、不耐烦的态度,令我非常不满。

我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让孩子住院,现在想想,幸亏当时没住,不然后果可能比现在严重。

这次经历让我觉得,所谓三甲医院的名医,也不过就是只知道开精神科药物的医师而已,他们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看病经历很可能也对孩子造成了一定心理创伤。

因此,在孩子后续治疗中,我把更多的希望和精力放在疗愈孩子心理创伤上,我觉得这才是根本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孩子的患病和好转的经过,大体就是这样。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写得有些词不达意,或者表述不清,还请何主任能够指出,我继续进行补述。

万望何主任能够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点迷津,不胜感激,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