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LION

今天,我想跟大家来聊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人人都说,心理学界有三大巨头,分别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提到心理学,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名字,似乎阿德勒并没有被很多人所熟悉。直到21世纪,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才逐渐受到推崇,特别是在日本、韩国等地方备受欢迎。

前几年,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在中国很流行,被称为“阿德勒的哲学课”,我有幸也在此书中写了一篇推荐序,正如我在推荐序中所说:“阿德勒的思想绝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百病的良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德勒肖像

【图源《稳固的幸福感:阿德勒谈自我超越与人生课题】

其实很久之前,我就想做一本关于解读阿德勒的书,所以这次出版社的邀请让我很惊喜。这种不谋而合的感觉特别好。

为什么说做一本书,而不是写一本书呢?是因为这本书,更多的是以阿德勒生平所有的著作,他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实践为基础,加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案例故事,再结合我二十多年来对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进行解读。虽然我是一个客体关系心理理论方面的研究者,但我发现,阿德勒心理学对我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甚至贯穿了我自己的成长。这是我想要解读阿德勒的原因之一。

另一层原因在于,虽然近几年阿德勒在国内很流行,但我发现大家对他的观点还是存在一些误读。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很多人以为这句看似很共情的话是出自阿德勒,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真正去研究阿德勒的理论,你会发现,这句话是不存在的,甚至会有些牵强和偏颇。这句话之所以这么流行,原因在于很多人误解了阿德勒的理论,大家似乎更在意的是想找到一个原因来解释当下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一种“生活风格”,并会据此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相比是什么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决心实现怎样的人生目标才是更为重要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同生活风格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比如,有一些人会说,原来我的不幸都是童年所造成的;但也有一些人会认为,我的童年不需要去疗愈,我需要做的是努力去创造自己今后人生中的幸福。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去看看阿德勒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我为什么想要解读阿德勒的原因之二。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那么,在带领大家深入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阿德勒本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第一人。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在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因自幼身体羸弱,以及家里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哥哥,这让他从小感到自卑。可以说,这份儿时的经历,深刻影响了阿德勒理论的形成,因此,他的人格理论始终围绕着克服自卑而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德勒肖像【图源网络】

在1902年,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全科医生的阿德勒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结识,一度跟弗洛伊德有过很多的合作,并且担任过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阿德勒在早期以器官缺陷、自卑情结、补偿作用等概念出名,但后期因强调社会因素和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以至于跟弗洛伊德之间的观点分歧逐渐增大,甚至关系决裂。最终,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圈,另起炉灶,同年成立了“个体心理学学会”,并开始专注行为目的论、生活风格及社会兴趣等理论架构。这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流派包括存在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和认知学派等。

因此,在1937年阿德勒去世的时候,《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为他发的一则讣告是这样说的:“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自己,传播福音的人。”

虽然心理学有各式各样的流派,也有各式各样的理论基础,但我认为,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更适合我们现代人,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和《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1932)这两本书在当代的畅销。虽然阿德勒的大部分作品出版于20世纪上半叶,但阿勒在书中的很多思想已经预知了我们现代人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对自己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以及我们如何去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

一位20多岁的年轻女孩,独自一人在国外读研究生,想要回国发展但又怕父母责怪自己一无所成,没有成为他们想要的完美小孩,特别是当听到父母跟她抱怨说留学花了家里很多钱的时候,她感到非常有压力,以至于整夜睡不着觉,经常性脱发,几乎不参与任何的人际交往。即使她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人可以陪陪自己,但她能做到的也只是跟别人建立一些短暂的性关系而已。而当这种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她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而这些想法和行为,她都不能跟自己的父母说,只能一个人默默地走在黑暗里,最后找到了我做心理咨询。

当我在咨询中跟她讨论为什么会有某些行为的时候,她是非常茫然的,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似乎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去完成一个任务,至于自己想要去向哪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从来没有思考过。后来在一次咨询结束的时候,我建议她去看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希望能够给到她更多的帮助。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见面了,她跟我说:“看了书之后有很大的启发,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狠狠地击中了我,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样子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觉察,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解读阿德勒的思想,我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真正地了解阿德勒思想中的“目的论”:你要走向哪里,你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你所有的行为都会随着这个人生目标而改变。

举个例子,很多人说运动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但坚持健身运动的人又好像很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来解释,每一个能够自律去健身运动的人,他内心一定有一个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对他的生活是有极大帮助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所有的行为都会指向这个目标,甚至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先天劣势或环境的局限。

这跟弗洛伊德所坚持的“原因论”大有不同,“原因论”强调你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所决定的,这也让很多人一边倒地把现在的不幸都归罪给过去,比如有的人认为,就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有种种问题,所以我才有这么多痛苦。当然,阿德勒也承认过去的经验(特别是原始的经验)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他认为过去的经验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有意识的,人能够以目标指导自己的行为。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阿德勒的理论思想更像哲学,能够解答我们的很多困惑。所以,我认为这是本人生哲学问题的解惑百科全书,我试图用它来解答几个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终极问题。

1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

结合我自己多年来的个案研究,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阿德勒的理论,那就是“做个普通人”,也就是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阿德勒的核心理论“自卑与超越”中去看看我是谁。

在生活中,其实很多人不是想做一个普通人,更多地想做神,或者说一直在努力迎合他人。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当一个人特别自卑的时候,他就想去做神或者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些人把这称为追求优越。

电影《芳华》里的男主角刘峰,个子不高,出身贫苦,从小感到自卑的他为了维持“活雷锋”的形象,事无巨细地为身边人做贡献,帮战友们捎东西,修地板,猪跑了也喊他去找,最后连自己手里的机会都主动让给了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刘峰(黄轩饰)【图源网络】

这其实就是在做神而不是在做人,忽略了自己去迎合他人。

2

第二个问题是,我从哪里来。

虽然阿德勒跟弗洛伊德在观点上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阿德勒也承认过往经验对我们是有影响的,只是不是决定性的。阿德勒在提出“生活风格”这个重要观点时提到,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早期的记忆,以及梦中寻找到一个人生活风格的形成原因。

对于阿德勒提到的生活风格,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生活态度。它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某种生活价值观。大多数时候,我们会遵循这个风格或者价值观去生活和建立关系。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这个生活风格受到过往经验中一些事情的影响,并且接纳了这种影响时,我们就不会想着去成为别人。要知道,很多人因自卑而痛苦,就是因为想要成为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第三个问题是,我要去哪里。

阿德勒核心理论中的“生活目标与生活风格、社会

兴趣与创造性自我”,其实回答了我们将要去哪里。弗洛伊德提供的走向未来的路径是,人们退行到童年或者幼年的状态,再重复体验一次创伤情境,以此来理解并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但阿德勒不是,阿德勒心理学表达的是,你走向哪里是你现在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回到过去,也可以选择从此刻开始迈向未来,创造新的生活。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人生三问。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里边有一个观点让我很认同。它说:文化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强势的,一种是弱势的。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都会被影响,就像我们会被自己家庭环境所影响一样。我认为,强势的就是非常有力量的、积极的,而弱势的就是退缩的、保守的。

强势的文化属性追求的是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而弱势的文化属性是不断地在请求别人认同它的价值。我认为阿德勒更像是强势文化属性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很多理论观点都非常符合现代中国乃至这个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需要阿德勒。

西方心理学对于中国的影响非常大,这是无需置疑的。如果一定要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跟其他学派相比哪个更好,那就犯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错误。因为现代很多的心理学流派都在逐渐走向融合,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曾经说过,若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式的、打压式的教育环境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去跟别人做比较。如果我们把阿德勒跟别的心理学家做比较,那我想阿德勒应该是不会喜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在这本书中,也藏着我的几个小心愿。

第一,希望读完本书的朋友,都能学会如何“做个

人”,也就是意识到,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看过去是为了我们的未来,而不是为了给我们的痛苦找一个归罪之处。当然,我们有权利责怪别人,但如果我们成年了,那么自我负责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负责,是成年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实际上现在是可以开始选择的。如果一直以来,你都因纠结于自己的过往而痛苦,那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放下痛苦,放过自己。

第二,也许你一直时不时地认为自己不够好,甚至因此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内容,比如交友、职业、学业或者婚恋,那么希望读完本书的你,不再为自己的自卑而自责,而是能够学会更宽容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人和事,不再让自己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经常说:“每一个人都是因为了解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和解。”当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关系,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底层逻辑,然后我们再去审视,再去重新看待我们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也许你就会越来越理解自己,理解关系,也理解你身边的那个人。和解不是为了原谅,是为了释怀,也许对方也在为对你造成伤害而忏悔。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糟糕,相反,也许美好就在我们的身边。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