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人,她一生的权势无与伦比,她的权谋和野心也无人能敌。

但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这个曾经权倾天下的女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王朝覆灭,一切散如乱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11月14日凌晨,这一天,74岁高龄的慈禧太后在紫禁城寝宫病重,她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儿子溥仪已经宣布逊位,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清王朝就要覆灭了。

慈禧挣扎着起身,来到窗前,望着外面迷迷糊糊的天空,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一刻,昔日的权倾天下终成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光绪病危,钦点皇帝 ≻—●

1908年11月,年仅37岁的光绪帝突然病危,身体极度虚弱,此时的光绪已被慈禧软禁在京城瀛台多年,生活凄惨,早已失去朝政实权。

他日复一日地被困在深宫之中,与世隔绝,感到无比寂寞和绝望,光绪本就性格软弱,在漫长的软禁生涯中,他的精神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这时,宫中太监见光绪奄奄一息,知时辰将到,便准备为其更换寿衣,然而,就在此时,原本已经虚弱不堪的光绪突然挥动手臂,似乎在做最后的挣扎和反抗,不甘就此黯然离世。

终于在11月14日下午,他在深宫中抱憾而终,结束了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这一刻,也正式宣告着260余年统治的大清王朝即将走向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驾崩的消息传出,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紧急朝会,商议继位大事,她单方面决定,立6岁的溥仪为新的皇帝宣统帝。

这完全出乎其他皇亲国戚的意料,因为按照皇室嫡庶顺序,庆亲王本打算立溥伦为帝,但慈禧强势地坚持己见,理由是当年她将自己的侄女赐婚给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就是有意培养溥仪为储君。

最后在慈禧的权威压力下,众皇亲国戚只能屈服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突然去世,与光绪仅差一天,外界对两人接连病故大为震惊,瀛台被囚多年的光绪皇帝何以会突然首先病故,慈禧又为何紧随其后离世,种种迹象令人觉得蹊跷。

于是外界对光绪之死更多地产生了猜测和疑虑,有人直言他可能遭到了谋杀。

对于光绪是否遇害,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慈禧太后为了夺权,毒杀了光绪帝,也有人认为,是袁世凯与慈禧勾结,在幕后推波助澜。

亦有人指责是庆亲王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设计谋杀,种种阴谋论充斥,真相难辨,这起突然接连的双宫病故事件,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不过有趣的是慈禧在最后一跳连颁三道懿旨,并且还有一条完全违背自己的行为,这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慈禧的最后一天 ≻—●

1908年11月14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清廷发出皇帝驾崩的诏书,宣布准六岁的溥仪即位,是为宣统帝。

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消息一经宣布,寝宫和紫禁城里顿时鸡飞狗跳,族亲们大哭大叫,太监们手忙脚乱。

在这混乱中,唯独一人镇定自若——那就是慈禧太后,她没有絮絮叨叨哭哭啼啼,而是迅速主持政事。

慈禧亲自宣读皇帝遗诏,颁布新帝登基的诏书,她那严肃威严、不容置疑的口吻,赋予这场政治交接以合法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的是,慈禧还操办起光绪的后事,按惯例,皇帝逝世要进行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像迁灵、入殓等等。

慈禧心绪稳定,处理政事和丧仪两不误,直到深夜才休息,第二天,她依旧神采奕奕,仿佛回光返照一般。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11月15日,慈禧的身体突然出现异样,这天上午她还在忙碌,中午吃饭时脸色就开始变得差劲。

没吃几口饭,老佛爷竟然直接晕倒过去,把侍候的官员吓得魂飞魄散,大家都拥到仪鸾殿,生怕慈禧就此咽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好一会儿,慈禧终于苏醒过来,她意识到大限将至,当即下达交权的懿旨,慈禧完整地将国政大权交给了摄政王载沣,但遇重大事仍需请示太后。

这一手既完成权力交接,又留有余地,发布懿旨后,慈禧又着手写遗嘱,她回顾自己五十年的执政历程,颇感慨伤怀,遗嘱修改多次,字里行间透出老年人的坦荡和慈悲,与臣子们诀别时,现场充满了哀痛之情。

当天下午四点,病中的慈禧再次昏迷过去,围绕床榻的人都以为她已经去世,谁知她突然睁开眼,说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遗言——今后不可再让女人干政,必须严加限制。

她的声音平静而缓慢,语重心长,说完这句话,慈禧终于含笑阖眼,在紫禁城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享年7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皇家礼制,慈禧的灵柩先停在紫禁城,历时一年才举行出殡仪式,整个葬礼盛大隆重,参与者众多。

灵车出了紫禁城还要换新轿,沿途夹道欢送,浩浩荡荡,慈禧最终下葬在东陵,与她生前的权势相称。

几年之后后辛亥革命兴起,推翻了她执政近半个世纪的大清王朝。

虽历经风风雨雨,慈禧终究难逃朝代更替的宿命,她在遗嘱和遗言中流露的感伤与警醒,成为人们解读她一生的重要线索。

她的一生让人唏嘘,从她踏入皇宫的那一刻起,她就一刻未停的筹谋着自己的未来,心神一直都是吊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 ≻—●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入宫后不久便获得咸丰帝的宠爱,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

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与皇后慈安太后一同训政,并联合慈安太后的郑亲王,清除了“顾命八大臣”。

这标志着慈禧正式介入朝政,奠定了她在晚清的权势地位。

同治即位后,慈安太后身体衰弱,朝政逐渐由慈禧一人垂帘听政,这期间,慈禧选择重用汉臣如李鸿章、沈葆桢等人,推动洋务运动,开办近代化的工厂、学校、军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的改革。

但她也同时清除异己,慈安太后之死即有可疑之处,慈禧权倾朝野后,渐渐排除异己,杀害不顺从的大臣,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长大后,不满慈禧专权,欲亲政,但慈禧强行辅政,导致两人关系恶化,百日维新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支持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慈禧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列强半殖民地。

晚年的慈禧病重穷途,亲历了清朝的衰亡,评价她需要全面考量,她有作为,改革开明,但也有过失,专权日益严重,排除异己,导致朝堂腐朽,内忧外患频仍,最终当时的时代大趋势所不可阻挡。

她留给后人的启示是,变法当慎重决策,君主要有远见,不能耽于享乐,执政者更需包容异议,广纳人才,方能治国有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太后一生可谓喜怒无常,既不全然是昏庸的政权掌控者,也不可一概而论是专制独裁者。

她是一个在乱世风云中积极求变,但终究无法阻止王朝衰亡的悲剧人物。历史不该给她定论,而需抱定审视的态度,以平和的胸怀看待她那复杂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结语 ≻—●

慈禧一生坎坷,最后甚至连死后长眠都无法得到,然而,死者已逝,活人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是否该宽恕她的过错,让她安息?历史已成定局,但我们仍可通过宽容与反思,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