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莎(Elizaveta Vede),俄罗斯青年,南沙引才大使。2022年毕业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Ural Federal University)语言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俄罗斯乌拉尔国立法律大学(Ural State Law University)、德国维亚德里纳欧洲大学(European University Viadrina)、台湾政治大学(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和暨南大学学习,主要关注跨文化交流领域,拥有4年教学经历,曾受《羊城晚报》邀请分享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与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丽莎

一批货物,从中国广州出发,通过铁路运输、搭乘中欧专列,不出20天就可以到达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贸易畅通的前提是道路联通,而道路的联通也带来了人才的流动。随着粤俄贸易往来增多,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才也来到广东、来到广州、来到南沙

来自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南沙引才大使”——魏丽莎,自小就喜欢中国古代文化,深受美丽的中国文化吸引而来到中国。如今,魏丽莎已在南沙生活两年多,她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喜欢上了这里的亚热带气候,能用普通话与朋友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粤语也有一些进步。

文化“牵线”

魏丽莎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通过电影、书籍和艺术作品主动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在她母亲家里,有许多带有中国元素的物件,如衣服、刺绣,还有中国茶。后来上大学时,魏丽莎接触到许多从中国来俄罗斯学习俄语的留学生,并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朋友。魏丽莎曾与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俄罗斯文化。她回忆说:“那时,我们会用俄语或英语交谈,讨论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的生活。”久而久之,魏丽莎开始感受到中国文化之魅力、汉字之美和文学之韵。在暨南大学读研究生时,魏丽莎在学习专业课外还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并在课余与其他来华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文化、艺术、历史等活动。

魏丽莎说,广州是她的家乡——叶卡捷琳堡的姐妹城市。2002年7月10日,两市签署《广州与叶卡捷琳堡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这也成为她选择来到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丽莎十分欣赏广东人文化风俗中所保留的许多中国古代的礼仪和语言。来到广州之前,魏丽莎曾主动学习了当地的传统和文化,平时也会听粤语歌曲。“岭南艺术和音乐和谐有礼的风格与我的价值观和喜好产生了共鸣。”她说道。

同时,魏丽莎也十分喜爱广东人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她喜欢吃粤菜,喜欢广东人的餐桌礼仪,也喜欢广东人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岭南人民在她眼中有着谦虚、积极、务实的品质,他们过着魏丽莎心目中的“慢生活”,比如喝早茶,愿意花时间与亲朋好友聚会、聊天等。岭南的饮食习惯中多使用健康的食物作为食材,更多的蔬菜菜肴和“汤文化”,可以说深深地“抓”住了魏丽莎的胃。来到广州后,魏丽莎还发现,在与当地人相处时,他们经常会给她提一些调理身体的建议。“例如,他们会告诉我,在不同的情况下,我应该吃什么食物和草药来调理我的身体。”

不过,最能捕获人心的还是广州人的待客之道。“广东人似乎总是很有礼貌,非常友好。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和外省人愿意留在广州。”魏丽莎说。

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现在的魏丽莎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她利用寒暑假去过大湾区的许多城市,如澳门珠海、中山、江门等,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她还到乡村实践考察,并在来华生群体中为乡村振兴推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喜欢这里的一切。”魏丽莎认为,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古老的传统和高科技的发展。“我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欣赏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丽莎参加2023广聚英才汇羊城研学活动现场照

教育“搭桥”

魏丽莎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从俄罗斯到德国再到中国,她曾在5所学校学习过。一路走来,她越来越关注跨文化交流,关心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魏丽莎的家庭在国人眼中属于典型的“书香门第”,她的母亲和祖父母都是老师,而且在俄罗斯时,如果母亲的学校有需要,她还会去帮忙做兼职老师。她发现,这些教学经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和商业环境中受益匪浅。

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和在俄罗斯收获的教学经验,来到中国后,她也产生了一些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她观察到,中国的教育具有高效和公平的特点,老师们有能力在课堂上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教学,每位学生通过高考,也都有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前往最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对比自己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经历,她还发现,中国在人文社科专业的高等教育主要以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引用学者的观点和理论加以印证。

当然,她也提到中国的教育竞争是激烈的,但正因如此,才有助于培养出有才华的学生,为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有过教学经历的魏丽莎,来到中国后仍继续着“学生”“学员”的身份。她曾参加南沙人才发展局组织的中文班,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情。

在一次中文课上,魏丽莎了解到了“2023广聚英才汇羊城研学活动”。

“那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她说。

在这次活动中,魏丽莎遇到了来自机器人、风险管理、物理、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人才,一起通过活动探索大湾区,了解广东的发展情况,以及粤港澳之间开展人才合作的方式。活动中,魏丽莎参观了广州歌剧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精准医疗研究机构等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地标性建筑,在高科技公司体验了最先进的技术,在香港科学园了解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和机器人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让魏丽莎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南沙新区规划展览馆。“我要向所有对南沙感兴趣的人推荐这里。这里展出了南沙目前正在实施的发展计划,更展示了南沙未来发展的无穷潜力。”

对魏丽莎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见证了大湾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南沙的潜力。所以,我毫不怀疑南沙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国际人才特区。”

人才南沙

作为一名外籍人士,魏丽莎在南沙并不孤单,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会和其他外国人一起学习中文,出于兴趣而参加国画、书法和茶艺等课程,以及外出与朋友们一起野餐、打球。在南沙开始学习打网球后,魏丽莎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了。另外,她也会参与一些关于当地人才政策和发展的讲座。

“这里的社会非常和谐,对国际人才非常支持。”她评价道。

魏丽莎介绍,在南沙,外国人才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享受经济补贴。例如,对新引进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提供3万元、6万元和12万元的生活费补贴;对新引进、落户的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可给予最高30万元生活补贴;此外,还将为入选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最高30万元的补贴,支持他们到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修等。南沙对外籍人才的保障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广州均排在前列。魏丽莎说:“我在这里感到很舒适。我知道我可以去这个城市的任何地方,在哪里我都会很安全。”

2023年8月,作为一名外籍人才代表,魏丽莎被正式选聘为“南沙引才大使”。

她认为,南沙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将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作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意味着会有很多不同前沿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对南沙感兴趣,他们来到这里将会获得更多机会。

现在,魏丽莎经常向朋友们分享她在南沙的生活,向他们推荐南沙,推荐这里的怡人美景,推荐这个她心目中的宜居之地。“这里有很棒的公立学校和医院,还有干净的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些都让我觉得,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度假。”她笑着说。

未来,魏丽莎计划在南沙选择一份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这样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又可以促进南沙与国外的联系。”

已经决定在南沙定居的魏丽莎告诉记者:“我还会继续在这里生活。”(本刊记者 伍依然)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5期)

作者:伍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