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3日,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表彰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隆重举行,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五一劳动奖状

01

团队简介

五十年代末,我国骨科奠基人之一叶衍庆教授和魏氏伤科开创人魏指薪教授奔走求贤,会聚了以周连圻、过邦辅、柴本甫、吴守义、钱不凡、李国衡等为代表的一批中、西医知名专家,联合骨科和伤科两大学派于1958年在上海广慈医院 (现瑞金医院)骨科和伤科的基础上,创建了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六十余年来,研究所始终坚持以传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国家需求和保障人民健康为重大使命,以建设肌骨系统疾病研究基地为核心目标,重点构建了肌骨系统疾病的机理研究、临床诊治的研发体系,逐步奠定了在全国伤骨科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

02

研究成果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研究所已建设成为业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先后被遴选为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教局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骨科质量控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已成为伤骨科领域著名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现阶段,研究所持续秉承着中医伤科、骨科、基础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围绕骨与关节疾病防治的核心主题,以中西医结合为着眼点,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形成了四大研究体系:

1. 骨关节及软组织病损机制及其精准防治

探讨骨关节及软组织病损的发生发展机制,诠释骨关节病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明确精准诊治靶点(关键环节),建立精准医学诊疗体系,提出骨关节及软组织病损防治的有效措施。

2. 魏氏伤科的传承与发展及其中药现代化

归纳魏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系统整理并拓展魏氏伤科经验方剂的临床应用。探索中医脏腑、阴阳、气血、经络等本质及其物质基础,创立中药与活性天然产物筛选研发平台,实现中西药结合的伤骨科慢性病创新药物转化。

3. 生物医学工程与再生医学

采用功能性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手段促进骨关节及软组织修复、重建组织结构与功能、诱导原位再生,开发出多个针对肌骨系统组织病损的整体/局部靶向性药物递送及物理、生物防治体系。

4. 运动功能康复与智造技术

采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医学新手段,探索康复评定、康复防治新方法,解析魏氏伤科经典手法和“夹缚”治伤的力学本质,实现治伤手法标准化、科学化。开发了西医矫形支具、中医“小夹板”、中西医结合内外固定器等3D打印个体化治疗系列产品,促进了“研、学、产、医、用”一体化发展,推动了数字医学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及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5年来,围绕四大研究体系,研究所在科研项目、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培养了国家中组部“万人/青拔人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各级人才计划共计30余人次;获全国博新计划、超级博后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自然青年项目在内的各级项目30余项;累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170余项,总经费达7000多万元;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包括高水平SCI论文400余篇,23年10分以上占比已超60%;获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等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内的各级成果奖8项;累计授权专利24项,转化5项,软件著作权12项,医疗器械注册证4张。

研究所立足上海、扎根瑞金,面向全国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起多个研究基地,培养出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方向明确、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强且合作精神佳的青年学术骨干,并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共建全球化研究平台,为推动伤骨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素 材 | 工 会

编 辑 | 李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