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佚名

本号原创

现在获取各种学术资料无比方便,简直可以说是整个学术界在追着学生喂学术资料了。各类导读教材、各类数据库、各类专著的译本,以及越来越靠谱的老师,如果有心,哪怕在国内,学生也不难获得系统的学术训练,至少是很容易进行可靠的自我训练。

这和十几二十年前大不一样,那时候是真的知道得少,能找到的书也少,就是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出个什么书的中译本都像是学术盛世,能大大促进某一领域的发展。

但是,相比在匮乏的年代主动找吃的,被追着喂的学生真的吃下了更多的精神食粮吗?

前几天看一个哲学系的朋友说,学生一谈什么问题就是“罗翔老师说过”。法学院的学生满脑子罗翔还勉强说得过去,哲学系的学生也天天看罗翔学知识,那真有点离谱了。

说实在的,罗老师是个非常好的人,在自己专业内部也非常优秀,但在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就是一个比较勤奋的普通读者。哲学系的学生如果还觉得罗翔能够引导自己,那确实证明自己的学术判断力有很大问题。

这个例子背后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在自媒体时代,一方面是信息无比多,另一方面又是无比的单调。自媒体时代是流量时代,一窝蜂,什么热闹都追什么。同时各种推送机制又创造出一个个信息茧房,你能看到的就是那么些东西。

学生都已经习惯碰到什么问题先去网上看看有没有人讲过,最好是以视频而非文字的形式讲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一张口说的都是最近几天的公众号热文宣扬的观点,无比单调乃至浅薄。稍微好点的,也就是看了些机场书、软学术。整个头脑类似于公路边的花坛,等着自媒体给自己一季季换花草。这些花花草草本质上是市容市貌装修材料,没有往深处生长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现在的“信息通道入口”有巨大的问题,往往把人引向单调且肤浅的信息源。

和这个相比,以前的学生虽然身处相对贫瘠的学术圈,但“信息通道入口”却比较可靠,还是老老实实听正经书籍、专业老师的指导,摸索着进入一个个学术领域,心也比较容易静下来。教材、导论、老师的指导,无论学界精英多么看不上,但相比自媒体,实在可靠太多了。这些是专业权威人士提供的信息通道入口。

书店(图书馆书架也一样)也是这样一个可靠的信息入口,会相对专业地分门别类把人类知识的整体呈现在几百平米的空间内。逛逛书店有助于克服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