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起龙”仪式

端午节系列龙舟习俗的开端。

5月13日上午,在南沙区南沙街道蕉门河,村民们启动传统“起龙”仪式。活动现场,经过三小时的努力,“起龙”队伍成功“起”出一艘在水底“沉睡”了约12年的龙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的“起龙”仪式

包括祭祀祈福会、

挖出龙舟、清洗龙舟

等多个环节。

仪式现场,鼓声响彻,鞭炮鸣罢,在进行传统的祭拜仪式后,参与“起龙”的村民跳进蕉门河,游向蕉门河一角藏龙舟的位置,半晌工夫,一条约三十米长的龙舟两端渐渐露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村民们合力将藏在水中的龙舟挖起,把船身的淤泥等杂物清理干净。在一群人的努力下,经过一番“梳妆打扮”,这条龙舟逐渐恢复了往日雄风。

“起龙”仪式过后,还需要对龙舟进行翻新、检修、保养等工序,再涂上桐油,选择良辰吉日进行采青,安装龙头龙尾、鼓架、锣架、旗帜等后就可以正式下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当天挖出的这条龙舟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戈全老师制作。

作为第四代龙舟技艺传承人,卢老师从事龙舟制造已四十四年,由他制作的龙舟掌口密,容不下一根头发丝,而且不会散口和裂口。

制作所使用的木材之间不使用任何黏合物质,靠手工凿出各种规格的咬口,再仔细地磨平,而且,不论是长龙还是短龙,侧立偏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因此,时隔多年后挖出来的这条龙舟仍完好无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赛龙舟,是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传统节庆大型民俗活动,也是广东省非遗项目,“起龙”是龙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气候潮湿多雨,为防止龙舟船身发霉,每年端午节赛完龙舟后,人们会把大部分的龙舟藏于河涌底,这是先辈们发明的独特“藏龙”方法。这样保存的木龙舟,可历经数百年之久不坏。

村民们将船身沉入水下,藏进河涌的涌底,用湿滑的河泥包裹龙舟,使船身与空气隔绝。第二年,“藏龙”便静待人们将其唤醒,这是岭南地区特有的龙舟文化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南沙龙舟赛已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在南沙几乎每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都会打造属于自己的龙舟,在每年的农历四月,村民们选好吉日“起龙”,被放置在河道淤泥中的龙舟纷纷被“唤醒”,为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事做好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沙本地龙舟队在蕉门河上训练

时至今日,南沙区各村落仍然保留着传统龙舟“起龙”“采青”“探亲”等仪式,还有充满浓郁乡土味的龙舟晚宴。

无数新生代在这热闹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也在为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注入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南带你看

南沙产“白雪公主”“黑美人”玉米上市!

抬头看,真的绝美!

通讯员:南沙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文字:邱嘉瑜

图片:南沙街道综合服务中心、资料图

编辑:张瑨欣

校对:潘晓婷

二审:李夏同

终审:李立志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