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社恐” “摆烂达人” “土潮”“精致穷”....... 一段时间以来,把完全矛盾对立的概念或形象组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受到网络青年的追捧,我们将这种表达方式称为“矛盾式表达”。

“矛盾式表达”并非“横空问世”,我们从当代青年的社会境遇、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似乎可以探寻到蛛丝马迹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矛盾青年”拥有这样的心理

顾名思义,我们将使用“矛盾式表达”的年轻人称为“矛盾青年”。通过“矛盾式表达”新组合产生的词句看似有悖常理,不合传统逻辑,但却是部分“矛盾青年”心理的真实反映。

用戏谑的方式来“反讽”以消解焦虑。“矛盾式表达”是年轻人借助并 打破原有词语的主流意义“精准”拼凑出反映自身身份与现实生活矛盾 的新词语。形式上伴随着语言夸张的戏剧表演性,内容上呈现了当代青年的生活境遇和对理想生活的愿望与诉求以及对部分现象进行的“调侃式”反讽,帮助“矛盾青年”找寻合适的社会角色定位,进而达到自我治愈与自我和解的目的。例如,在流行语“小猪佩奇社会人”中,“佩奇”本指憨厚可爱的小猪卡通形象,与深谙世事、八面玲珑的“社会人”形象组合在一起,矛盾中透出自嘲与无奈,这正是青年群体以戏谑方式对难以适应的成人法则的消解与抵抗。

用标签寻找“世另我”以增强群体认可。“矛盾青年”满足于互联网虚拟社交的轻松愉悦而形成了“现实社恐、网络社牛”与“线上狂欢、线下孤寡”的常态,并且经常在“社交天花板”与“社交恐惧症”之间反复横跳、并发,因此常常被赋予“社交牛杂症”的新标签。类似“社交牛杂症”这样的标签帮助他们找寻“同道中人”,以获得身份认同和心理满足。

“矛盾青年”的“矛盾心理”是如何养成的?

“矛盾式表达”在青年人群体的日益风靡和广泛应用离不开当代青年“矛盾”的内心真实写照。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勾起了当代青年如此“矛盾”的心理?

天然的亚文化属性:抵抗性、边缘化、风格化是识别亚文化的三大特征。“矛盾青年”文化天然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来自叛逆反抗这一特质,更体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网络和社交媒介的崛起为青年群体的个性表演提供了平台。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类挫折、突发事件时,往往会借用丰富的音视频符号以轻松诙谐的态度表达自我。年轻人在建构群体专属话语的互动中也实现自我呈现和群体展演,以此对青年文化加以形塑。

自我意识的强化:一方面,“反思”与“自我对抗”是青年自反性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青年个体”借由网络媒介实现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抽离,并重新尝试通过“自我消解”“自我对抗”的形式“再嵌入”社会,以实现自身诉求。面对社会生活的残酷境遇,宁可自嘲式地为自己贴上“摆烂达人”“小镇做题家”“内卷”“躺平”的标签,也不愿向成人世界妥协,做一个“本该如此”的大人。这种矛盾的表达方式蕴含的价值观念呈现较强的“自我意识”。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下是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社会要素和社会资源高速流转,青年作为各社会阶层的新兴力量,由于社会经验、资源与地位有限,在面对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时只能被动接受,但实际上内心并未做好十足的准备去应对。他们在社会现实中遭遇的挫折与磨难就会在网络语言的对立和矛盾中体现出来。

“矛盾青年”如何与“矛盾”和解?

社会需要给予充分理解,营造情感价值的发挥场域和氛围。关注青年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不能一味否定和批评或“一刀切”式地打压反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更多地理解当代青年正在承受的现实问题和精神阵痛,关注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给予更多的正向激励,为青年群体营造健康成长发展的社会空间,真正解决青年人面临的无法回避、甚至避无可避的种种矛盾。

提供文化引导,进行积极正向的建设性引领与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向青年群体阐释新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增进青年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从而在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趋势中找准自身定位、形成正确认知。另外,要在全社会树立担当有作为的当代青年群像,引导更多青年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竭诚践行使命担当。

摆脱异化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讲,矛盾文化流行语只是当代青年释放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只能作为短暂的“安慰剂”。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青年更要努力自我管理、自我驱动和自我完善。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摆脱异化的自我,提升负重承压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真实地表达自我

“矛盾式表达”是幽默诙谐的,也是批判自嘲的,它给予了青年对时代和社会诉求的表达。但其实“矛盾”本身并非只属于青年,当自身认知与社会处境出现落差时,人人都将面临“矛盾”。因此,探究“矛盾背后的“焦灼”,让“矛盾”多一些倾听,如何治愈“矛盾”才是我们透过网络用语更加需要关注的。

鸣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季为民教授

本期编辑 | 陈慧昇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