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有多好?

钟南山院士表示:一直保持喝牛奶+健身的习惯,所以80多岁了看上去并没那么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新华网

牛奶不仅被专家盖章认证有营养,而且是补钙首选食物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牛奶的好处虽大,但要等宝宝1岁后才能喝,如果1岁内确认对牛奶不过敏,可以作为辅食的原料少量食用。

而给娃喝牛奶也是有讲究的,喝错、喝过量都会对娃有伤害。

今天科大大总结了关于喝奶的7大常见问题,看过后就别再错喽!

1

娃喝牛奶就拉肚,还能喝吗?

宝宝摄入牛奶等奶制品后感到不适,先要判断宝宝是对牛奶蛋白过敏,还是乳糖不耐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如果只是单纯肠胃不适,往往是乳糖不耐受。1岁后的宝宝,通常情况下牛奶是可以继续喝的。但要注意3点:

✔牛奶要少量多次喝,避免一次性乳糖摄入过多。

直接选择0乳糖的牛奶,其配料除了生牛乳外只有乳糖酶。

也可以摄入一些低乳糖的乳制品:酸奶或奶酪。

但如果确认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摄入牛奶及奶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普通奶粉肯定不行。可选择喝深度水解配方奶(低敏性),如果宝宝依然有反应,就要选择氨基酸配方粉(无敏性)。

不过对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是1岁内的宝宝,很多宝宝2岁后就不易过敏了。即使过敏较严重,到了青春期也会好转。

建议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可以在医生指导下,1岁后考虑再次引入牛奶,从不易过敏的含牛奶的烘焙食物开始少量尝试。

2

巴氏or常温?要给娃选儿童牛奶吗?

事实上,巴氏奶常温纯牛奶,二者主要差异是灭菌方式不同,从补充钙和优质蛋白的角度来说,基本没区别。

选择喝哪种,就看宝宝的喜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而大多数的“儿童牛奶”、“风味牛奶”,为了让宝宝爱喝,添加了糖等添加剂,不建议给宝宝喝。

给娃选牛奶,真正的硬标准只有两个:

一看配料表:越简单越好。最好只有“生牛乳”,没有任何添加剂。

二看营养成分:纯牛奶蛋白质含量应≥2.9克/100ml,碳水化合物含量在5克/100ml左右。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通通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3

给娃喝全脂奶or脱脂奶?

全脂奶的口感和味道更好,而且优质脂肪对宝宝大脑发育很重要。

所以2岁内的宝宝都应选择喝全脂奶。除非宝宝已经超重或有超重的可能、以及有医生不建议的情况,否则5岁以内的宝宝都不建议喝脱脂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4

空腹喝牛奶会拉肚子吗?

科大大看不少家长提到:宝宝空腹喝牛奶会拉肚子。

实际上,导致拉肚子的真正原因是乳糖酶缺乏,也就是上述提到的乳糖不耐受。而空腹喝牛奶可能会加重这种症状。

因此建议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避免空腹喝牛奶,而习惯了空腹喝且没有不良反应的宝宝,就放心喝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并没有!喝牛奶没有所谓的黄金时间,按宝宝的喜好和习惯来就好,早中晚随意挑选!

5

牛奶加热喝,营养会流失?

怕宝宝喝了凉牛奶不舒服,又怕牛奶加热后营养流失?

其实无需纠结。如果是常温奶,直接喝即可;如果是冷藏的巴氏奶,可以在给宝宝喝之前拿出来放置成常温,或加热到“适口温度”。一般加热到30 °C到50 °C左右,喝起来比较舒服。

加热方法可以选择用微波炉或隔水加热。

然而把牛奶煮沸完全没必要。有可能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水分挥发会增加矿物质浓度,给宝宝的肾造成负担。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6

娃把牛奶当水喝,能行吗?

既然喝牛奶好处多,而宝宝又爱喝,那能当水喝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过量的牛奶会带来热量超标的问题,也会造成其他食物摄入不足,缺铁性贫血风险增加等问题,所以不可贪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13-24月龄的宝宝,每天奶量应维持约500ml,指包含配方奶、牛奶和母乳的总量。

而2-5岁的宝宝,营养摄入主要依赖于均衡饮食,牛奶作为补充,建议每天饮奶量为300-400ml或摄入等量的奶制品,来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需求。

7

牛奶、豆浆选谁更有益?

尽量选择喝牛奶!

从钙含量角度考虑,牛奶更具优势。豆浆钙含量仅是牛奶10%。

如果1岁后的宝宝对牛奶蛋白过敏,除考虑添加特殊医学配方奶粉外,也可以添加豆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最后,科大大提醒各位,照顾宝宝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自己补充牛奶!

今天一口气解答了各位的7大疑问,牛奶科大大就自备了,点“在看”还得靠你们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