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遵循联合法从多个地形空间创造有利控势的宗旨,孙武着眼对敌战略进攻的需要,提出了“九地”和奇正相结合的积极进攻联合法。毛泽东在孙武的基础上,针对己方处于战略防御位势的情况,着眼将敌人放进来打,提出了以“四区两线”为主要形态的积极防御联合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战略进攻的“分围进合”思想。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提出了组织实施会战和“大部队”作战或大战术的方法。前苏联于1922年提出了战役学概念。美国等西方国家于1982年提出了战役学理论。

新时代,作为爱好和平、倡导共同发展的国家,我们期望通过在世界多边贸易中形成要素禀赋优势互补的全球产业体系,力争站上全球产业链高端;也期望顺其自然地获得国际货币的超额收益,但并没有获求金融霸权的超额收益之意图。因此,我们不会对其他国家发起制衡性战争。但面对金融霸权国家对我发起的制衡性战争,我不得不进行自我防卫。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国内经济繁荣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确定国内安全稳定是我进行防卫战争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绝不能采取把敌人放进国内来打的积极防御战法,而是要立足我国军事实力已经具有与强敌相对均势的情况,着眼以边境安全为核心,依靠强弓劲箭型力量态势,实施御强敌于国门之外的积极主动性防卫作战,简称“积极防卫”。

所谓“积极防卫”,就是基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的需要,立足与强敌力量对比总体相对均势,利用近土防卫的基础优势,在内地、周地、交地、伸地、重地、隐地、时地和内线、外线所构成的多个地形空间内,积极主动地反击敌进攻行动,奇兵与正兵相互协作、内线与外线相互配合,力争在全地形空间的不同方向上形成双方作战效能有强有弱的对比态势,并在特定空间、特定时段、特定目标上快速集聚作战效能以形成对敌的绝对作战效能优势。进而在整个地理空间形成有利的信火效能动态“控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节制目标

传统战争年代,通常通过武力夺控某个地区来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而要夺控某个地区,都需要通过歼灭或击溃敌有生力量来实现。但在从歼溃敌人到夺控地区的实现过程上,不同的指挥员有不同的关注点。有些指挥员喜欢把目光放在整个地区内的一个个小地点或小区域上,通过不断击溃或歼灭敌人而夺占一个一个的小地点或小区域,逐步夺得整个地区。

有些指挥员则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把重心放在击溃或歼灭敌各种有生力量上,力图先消灭整个地区内的敌有生力量或决定性力量,再从容不迫地控有整个地区。笔者将前者称为“逐步蚕食”型,后者为“击敌全占”型。当然,指挥员选择哪种方式来夺控目标地区,除了指挥员的指挥个性起作用外,还有政治目的和双方力量对比的考量。

然而,当今时代,恃强凌弱,肆意夺取他国领土已经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军事手段所能达成的政治经济目标将主要是削弱对手的地缘影响力,或迫其成为自己的地缘政治朋友,以及迫其接受胜利方所确定的国际贸易规则。而要实现这类政治经济目标,传统的“逐步蚕食”和“击敌全占”型都已经不太适用。

1986年美空军上校约翰·沃顿提出著名的“五环”目标理论。他认为,在美军具有高技术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应按照“五环”由内至外顺序选择打击目标。“五环”目标依次是:领导层环、系统关键要素环(关键经济目标)、基础设施环、民众环、军队环。与传统军事理论明显不同的是,“五环”目标理论不再把军队看作最重要的打击对象,而是将之置于最次的一环;更不把占领某个或某些空间作为其军事目标。其实质是放弃了通过歼溃敌国军队,先使军队意志屈服,再迫敌民众意志屈服的传统套路;而是跳过军队环节,直接通过打击敌国的政治经济目标,直接迫敌民众意志屈服。这种理论等于宣判了传统“逐步蚕食”和“击敌全占”型实现路径的死刑。

很显然,“五环”目标理论是基于双方军队存在优劣差距,特别是在信息化程度上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基础上。也就是基于“牛刀杀鸡”式的不对称战争基础上。根本不适用于势均力敌或相对均势的信息化战争战场。

在敌对双方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两个核大国之间力量进行相对均势的信息化战争中,双方都拥有强大核武器,使得任何一方都不敢首先采取“斩首行动”消灭对方的领导层,也不会贸然摧毁敌国的关键经济目标、基础设施,以防遭到敌国的核报复。同时,双方军队信息化力量旗鼓相当时,任何一方都无法一举全面瘫痪敌指挥、通信、侦察等信息系统,进而无法剥夺敌国军队的反击行动,也就无法从容破坏敌关键经济目标、基础设施,以及屈敌民众意志。

又由于双方军队的作战效能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果一方通过击溃或歼灭对方部分力量而占领了某个地区性小目标,却没能有效打破战场内的敌力量体系。敌就极有可能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将被打散力量或周边中远程力量进行快速重组,实施报复性反击行动。占领的地区性小目标很可能马上易手,或者将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传统“逐步蚕食”的实行路径也很难行得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势均力敌的信息化战争战场,还是要把击溃或歼灭敌军事力量作为实现政治目的重点方式。在击溃和歼灭之间,又要以歼灭作为首选。因为,在信息网络的支撑下,任何一个单兵、单元都可以与各个层级、各类指挥机构快速建立联系。如果仅仅是击溃敌部分力量,那么这些力量将迅速组成新的作战体系,重新投入作战。只有实现了歼灭性打击,吃掉一个是一个,吃掉一块是一块,剜掉一坨是一坨,才能彻底剥夺敌军的作战意志,赢得战争的胜利。当然,在强调歼灭敌力量的同时,并不否认攻击重点地点的作用。对一些在整个作战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枢纽型地点,只有攻击了这些目标,才能彻底毁掉其重新集结进行反击的潜能。

当我们把力量目标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首选目标时,就必须看到信息化战争势均力敌双方的力量都是通过网络连在一起的体系化力量。信息网络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作战力量联在一起,按照统一命令进行协调一致的作战行动,实现作战效能的有序集聚。因此,出于保存自己的需要,分散配置、效能集聚应该成为作战部署的基本形态。但是,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特别是中远程作战力量,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其部署仍然必须相对集中于某一机场、基地等区域,才能高效地实施后勤保障,保持持续作战能力。而且,多数武器装备在攻击和防卫两类功能上,通常只具备其中一项功能,需要与其他武器装备编一起构成比较密集的攻防作战部署。

所以,这为实施集中性的歼灭打击提供了空间条件。从技术条件看,虽然信息系统能够将各种力量集聚到一起,协调一致地行动,但信息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必然存在技术漏洞、战术空隙等问题。这些漏洞和空隙,为我将敌部分力量从整个体系中切割开来创造了条件。从时间条件看,虽然信息系统可以迅速恢复因打击而破坏的力量系统,但任何系统的恢复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即便每个火力单元都可以直接接受战略指挥,从而随时参加新一体系的编队作战。但这种重新加入是需要时间来组织的。因此,可以对敌体系力量的部分力量进行歼灭性打击,并以之带动整个战事的发展,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

当我们确定可以对体系目标进行歼灭性打击时,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选择目标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势均力敌的信息化战争战场,选择歼灭目标要做到五点:自主选、打得疼、有底线、歼得了、扩得开。

1.自主选。要求不论是防御作战还是进攻作战,都要时刻注重保持作战的主动权,要树立时间效能观念,利用信息化战争作战行动具有错位攻击的特点,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自主地选择歼灭的目标。绝不能因为敌人的强势攻击,自己陷入一时被动而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2.打得疼。这是对整个战场空间而言。要能够起到强大的震慑性作用。乃至能够直接达成整个目标。特别是初战,动摇某一体系的信心、指挥员的信心、民众的信心。

3.有底线。就是要求有政治底线。在战前相互摸底过程中,互相摸清楚发生核大战、全面网络战的战争底线,以及互毁民众目标的底线。力争不引发核战争、太空战、全面网络战。要控制在军事力量对抗的层面,要稳得住战场态势。不能因为战事而层层升级,导致核大战。

4.歼得了。就是选择的目标一定能够有适合规模,既不能将目标定得过小,也不要盲目扩大目标。要切实从敌力量体系的一个技术节点入手,找到其弱点。可以使用综合性的优势来歼敌。而不是一个武器就行。要有多种方案集聚火力,确保歼得了。

5.扩得开。就是对整个地形空间内的体系力量而言,要求必须是支撑性的目标。或是其作战效能的拳头力量。要利用信息进攻手段对其信息系统进行局部瘫痪的情况下,快速歼灭敌火力拳头。通过先歼灭一个拳头,再歼灭一个拳头,再取心脏的方式。

总之来讲,选择目标时必须要把“节制”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有政治底线,确保不使战争规模升级;又要有军事底线,确保能够歼得了;还要确保通过实现军事目标而达成政治目的。实际上,势均力敌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一起互相明确底线的“君子协定”式常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奇正转效

自孙武以来,中国古代就特别注重奇正用兵,强调将兵力区分为奇兵和正兵进行配合作战,并在奇兵方向形成对敌强大优势,带动整个战事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总结拿破仑时代及之前的西方战争经验,提出要将尽可能多的力量集中到决定性地点,进行孤注一掷式的大会战。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西方军界开始强调作战方向的主攻与助攻。主攻方向集中主要兵力,助攻方向则是部分兵力。力求通过主攻方向的胜利带动整个战事的胜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军事理论话语权在全球的扩散,中国军事理论界逐渐放弃了奇正用兵的传统,改用西方主攻与助攻的兵力区分方法。但在实际作战中,又特别强调出奇制胜。如1948年7月的济南战役,战役总指挥粟裕决定以18万兵力担任“打援”任务,以14万兵力担任攻城任务;并将攻城力量区分为东、西两个集团,西集团担任主攻任务。具体组织攻城作战的攻城总指挥许世友则提出,没有谁主谁次之分,谁打得好,谁就是主攻!战役打响后,守军将领王耀武首先判断西线是华野的主攻方向,因此迅速向西线增兵。

但是,打了没多久,他又发现,华野进攻东线力量似乎更强,于是又把西线部队调到了东线。就这样,在华野东西两线的同时猛攻下,王耀武疲于奔命,最终两头儿都没顾得上。10万守军仅坚持了8昼夜就被全部歼灭,济南城宣告失守。不知道许世友将军是不是有奇正用兵的理念,但他的战法确实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相对于传统战争中只有近距离作战力量,信息化战争既有近程作战力量,还是中程和远程作战力量。中程作战力量的作战半径可以覆盖整个战役战场(地形空间),战时能够快速转向,向不同方向实施攻击。远程作战力量的作战半径不仅覆盖整个战役战场,甚至可以进行全球打击。战时,中远程作战效能将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快速转移。而且,双方强大的战场侦察能力,对对方的力量配置情况基本上了然于胸。效能快速转移和双向透明战场,对战场产生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方面,双方透明战场让近程力量的主攻助攻或奇兵正兵部署方法失去了作战实施的隐蔽突然和出奇制胜效果。双方都能够了解对方的近程力量位置,并根据对方的主攻助攻或奇兵正兵部署情况,既可以采取近程力量相对峙,也可以采取转移中程作战效能来应对。因此,大体上来讲,不论是主次方向进攻,还是奇正方向进攻,在近程作战力量部署运用上都大体陷入了困境。当然,这里并不排除有时能够利用各种隐蔽措施达到隐藏主次方向或奇正方向的效果。如采取直升机低空隐蔽接敌,利用潜艇静默深潜接敌。

另一方面,效能快速转移创造了力量部署环节与力量运用环节的分离,为奇正用兵创造了更多便利。主攻助攻法通常要对自己的力量进行严格区分,主攻方向的作战力量一定要比助攻方向的作战力量要强。主攻、助攻作战方向一旦确定,就基本上难以改变,也就是力量部署与力量运用一般不分离。此时,如果近程力量也按照主次方向部署时,整体作战部署就很容易被敌侦察力量探知而失去突然性。但是,如果采用奇正用兵,就可以不必太计较力量配置时的作战力量在哪个方向上强,在哪个方向上弱。关键在于力量运用时奇兵方向上自己的作战效能一定要强于敌人,并能以奇兵方向的胜利带动整个战事的发展。

因此,即使己方近程作战力量部署被敌侦知,也不影响将己方力量部署时作战效能弱的方向作为奇兵,然后在作战实施时将强大中远程作战效能转移到奇兵方向,从而实现奇兵方向上己强敌弱。当然,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主攻助攻和奇正用兵两种方法,以主攻助攻来迷惑敌,以奇正用兵来夺取胜利,将是最佳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我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兵法的奇正用兵思想,掌握其精髓,综合运用远程、中程、近程作战力量的作战效能,特别是中程、远程作战效能,隐蔽灵活地向奇兵或正兵方向转移作战效能,确保在奇兵方向集聚信火效能,并对敌形成优势。具体来讲,主要有三点:

(一)慎选时地。任何时代的作战力量都按区域分布于整个战场空间。相应地作战力量所蕴含的作战效能也按区域分布于整个战场空间。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的性能越来越强,使得传统战争的作战效能分布与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效能分布存在很大差别。传统战争时代,受地形和机动速度限制,作战力量一旦编组部署到不同区域之后,相互之间支援配合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整个作战效能主要呈现出空间分布态势。

信息化战争时代,导弹、战机等中远程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突破了地形限制,机动速度非常快。在信息网络系统的加持下,即使作战力量分向部署到不同区域,中远程力量可随时对不同区域的力量进行支援,从而改变该区域的信火效能对比。因此,整个作战效能除了呈现出空间分布态势,对某一具体区域而言,还呈现出时间分布特点。所以,在组织筹划信息化战争时,不论是将地面固定目标还是空中、海上移动目标确定为歼灭打击的目标,都要综合考虑目标的空间作战效能和时间作战效能。将空间作战效能与时间作战效能二者综合到一起进行考虑。这时,就表现为“十地两线”中的“时地”。

因此,要根据实现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需要,以及敌我武器装备的战技术性能和各种力量的部署位置,合理选择确定实施歼灭作战的目标。根据敌力量特别是中远程力量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之,以谋求在目标所在区域集聚己方强大的信火效能,从而形成一个时间段的对敌信火效能优势,即夺得局部空间、局部时间的信火效能优势,进而对目标实施歼灭性打击。

(二)出奇制胜。正如前文所说,在信息化战场上,奇兵正兵的战法要强过主攻助攻的战法。因此,继承发扬我国古代“正合奇胜”的优秀思想,并与主攻助攻法相结合,实施以主攻助攻惑敌、以奇兵正兵胜敌。从第七章可知,奇正变化可分为奇正方向变化和奇正方法变化两种模式。与主攻助攻法相对应的奇兵正兵法主要反映的奇正方向变化。将正兵奇兵法具体运用到信息化战场时,在坚持奇正方向用兵的基础上,要突出用好奇正方法变化用兵。要积极吸取借鉴美军频繁组织信息化战争所取得的先行经验战法,大规模组织常态化、常规性的信息化战争战法演练,全面提升常规战法的作战能力。

要利用依托本土、近土作战的优势,积极向中国传统优秀军事思想汲取精华,深入探讨各种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寻求就地取材、就地用材的途径,研究创新力量编组方法、协同配合方法,力求以新战法出奇制胜。要特别注重最新武器装备、新锐力量的突然使用。通过新型力量的突然加盟,增强奇兵方向的作战效能,打敌一个措手不及,实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三区合效。在“牛刀杀鸡”式的不对称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信息化武器装备优势的一方可以通过先瘫痪敌指挥信息系统,夺取制信息权之后,再从容不迫地歼灭敌防空力量以夺取制空权,最后再派出地面等近程作战力量打扫战场。这种模式似乎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标准流程、标准套路。如果从作战效能的角度看,制信息权就是获得了信息作战效能优势,制空权就是获得了中程火力作战效能优势。然而,这种模式绝不能运用到势均力敌的信息化战争战场。

在势均力敌的信息化战争战场,任何一方都无法获得绝对的制信息权、制空权,即战场所有空间、所有时间的信火效能优势。只能获得局部的信火效能优势。因此,按照奇正用兵和时地聚效的原则,将空中战场、地面战场、海上战场、导弹火力战场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将战场范围内的远程、中程、近程三个效能区力量的信火效能同时向“时地”集中,确保在“时地”形成我对敌的强大信火效能优势,一举歼灭预定目标,进而向其他方向、目标转进,带动整个战事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

三、内外联效

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思想,强调战略的内线防御的持久战、战役战斗的外线进攻的速决战。具体讲:在战略力量敌强我弱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内线持久防御战的目的,战役战斗上,一是要积极主动对外线(敌占区)之敌实施进攻,做到速战速决;二是当敌对我战役战斗的内线进攻时,我利用内线有利的民情、地形等条件,组织各种力量不断袭扰牵制疲惫敌人后,再歼灭之;同时,也派出力量到外线进行速决战,吸引调动敌人,内线、外线相互紧密配合,赢得战役战斗胜利。

基于强弓劲箭型力量部署态势,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笔者继承和发扬积极防御思想,以周地的外边缘为内线与外线的界线,在战术(战役战斗)上做到“内线速决,外线持久”。即:内线要坚持战略的持久稳定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外线要坚持战略的持久经营和战役战斗的持久纠缠牵制;内线与外线相互配合,确保在恰当“时地”集聚信火效能优势,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有利的控势。

(一)内线速决。内线包括内地和边境地区。内地是我国国家核心权益所在,必须确保安全无虞;边境及周边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安全屏障,必须力保稳定可控。因此,一旦强敌将战事引入内线,我要围绕“时地”进行积极谋划,以“强弓”之力,对内线的固定目标或进入内线的活动目标,快速集聚信火效能,进行坚决的打击,迅速控制战场局势,赢得战争胜利。绝不能把战事拖得太久,避免因战事而把边境乃至周边地区搞成废墟,更不能因为持续战事而影响内地的安全稳定。

(二)外线持久。外线主要有交地、衢地、边地、重地、伸地等,是我海外利益所在地,也是强敌众多力量的主要影响地区。我虽然在外线建有一些伸地,但总体上处于绝对劣势,难以与强敌相抗衡。然而,我拥有以导弹为主的远程火力打击力量,和以航空母舰为主的海上机动作战力量。完全可以依托内地,建立起一支外线作战的力量体系,形成与强敌进行适当持久周旋的能力。为此,平时,我外线力量要广泛利用国际法规则,积极与对手斗智斗勇,努力谋求有利态势;战时要大胆实施各种对强敌的牵制行动,努力削弱和分散敌作战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内外换效。内线外线并非绝对区分。要基本遵循内线速决、外线持久原则,以外线持久的军事行动拖住和牵制敌人,以内线坚决果断迅速的行动响应外线作战,二者紧密配合,共同达成既定目标。同时,要充分发挥中远程力量作战效能的灵活机动性,紧紧围绕既定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在内线选择确定“时地”的基础上,也要在外线预先选择确定“时地”。并根据战场情况发展变化,灵活运用内线力量与外线力量,紧密联动,适时在外线集聚强大的信火效能优势,将外线作为奇兵方向,实施歼灭性打击行动,带动整个战事的发展。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